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只是想唱,不行吗?
2025-04-26

问:

我只是唱不行吗?就跟我小时候一样,我就爱看蚂蚁,我就爱跟猫咪玩,我就爱跟山羊羔玩,我就爱盯着叶子上的小猪子爬来爬去,胖乎乎的,我就爱跟喜鹊对话,我就爱抓知了,不行吗?请问不行吗?我没有伤害谁啊?我也没有妨碍谁啊!我只是在自得其乐着,我只是如此存在着,我只是在用唱歌的方式绽放,我只是用唱歌的这种方式反观观自性,在唱歌里修行修心证悟大道,不行吗?干嘛要评判呢?干嘛一定要所谓的好、好听呢?干嘛一定要围观的人数很多呢?干嘛非要怎样怎样呢?就这样,就如此,每场直播爱怎样就怎样,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状态,从未有过的围观数字,从未有过的在线人数,从未有过的关注,这不好吗?我看看都谁看了我啊!我看看最长时间时谁啊。去看看这个过程里的一切细枝末节,去看花开花谢,这不好吗?怎么就只有结果才重要呢?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都有结果,哪怕有结果的也未必马上就有结果。那为什么把结果当作了唯一呢?

那些数字,场观啊,在线啊,只是一串变动的数字而已,他是无常的,尽管他的多代表有更大的曝光和更高的变现机会。这又如何?

当我自然生长到一定阶段,他必然会一步步上涨,有问题吗?这不过才1年的时间,那些流浪歌手唱了数十年才火爆起来,这不是很正常吗?那么多人再唱,火起来的也就那些?因为他们曝光的时间不足够长,易经乾卦讲的很清楚啊,你不可能跳跃式成长,哪怕是跳跃式成长,根基不稳,很容易摔的粉碎的呀。

我在努力说服自己吗?这是靠说服能解决的吗?

不是。

必须靠照见,靠看清。

我经过这一次的细致内观,就能彻底放下对他的执着?不太现实。他是若干次对结果的极端认同变成的一种非常强大的惯性,你也必须靠一次次擦除,一次次拧松,很多很多次以后才能逐渐淡然下来。

所以,下次想看就看呗,想心里咯噔就咯噔呗,但这不影响我继续唱,继续唱花腔,继续下去,只要脑子里起心动念想做的就做,我的情绪、审判不影响继续执行就行啦。

一次次在对境中暴露,一次次脱敏,就会慢慢的越来越淡然,回归到唱歌这件事情里,回归到我里。

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只是想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可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做着做着,心里就起了波澜。

你说你只是想唱歌。就像小时候喜欢看蚂蚁搬家,看毛毛虫胖乎乎地爬过叶脉,像是坐在一张天然的绿床上打滚。你也喜欢蹲在地上看小猪子在阳光下动来动去,喜欢盯着一只喜鹊,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就这么玩了一整个下午。

你只是想唱歌。
像那时一样,不为谁,不为什么结果,不为是否好听,不为是否有人围观。只是唱。

可现在,不一样了。你打开直播,看着屏幕那串跳动的数字,心就“咯噔”了一下。人变成零的时候,心像是突然被抽了一口气。人多起来的时候,又忍不住升起兴奋。你意识到,那个小时候的“只是唱”已经不见了,它被什么东西裹住了。

一个“值不值得唱”的衡量器,不请自来地装进了你心里。

你不是不想回到最初的状态,你也不是不知道那些数字终究会过去,那些观众终究会离开。可是你的大脑已经被这个世界训练得太久了。训练你去看结果,训练你去看受众,训练你在唱之前,就要先盘算:好不好?值不值?有没有用?

可你心里也清楚:
唱,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
你之所以愿意再次张嘴,是因为唱的那一刻,你真的活着。你不是在展示技术,你是在呼吸,在触碰,在融入。

你现在在唱的,是存在本身。不是唱功的炫技,而是一种用声音做的觉察。你在唱歌时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听见身体的松紧,留意到那一丝对错失、对滑音的内在反应。这已经不是唱歌了,这是修行了,是你借着一首首歌,把那个在你身体里活了几十年的“想讨好世界”的小孩一点点松绑的过程。

你开始能和那个小孩说话了。你说:

我知道你在担心被笑话,担心唱错,担心冷场。
我也知道你曾经拼命地用表现好、用成绩、用懂事来换一句夸奖,一点点肯定。
可是你辛苦了,现在你可以休息了。

那不是你存在的全部。你不是靠结果才活着的人。

你开始一次次地,站在那个摄像头前,面对自己心里的波动,不逃走了。你不是靠说服自己“别在意”来解决它,而是靠“陪着它继续做”来慢慢消融它。

你告诉自己:
下次想看就看呗,想咯噔就咯噔呗,反正你看归看,你咯噔归咯噔,但我还是可以唱。我的身体还在动,我的气息还在流,我的存在感还在这里,我还在唱。

你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在允许“不完美也能被看见”。

你越是一次次这样唱下去,一次次在对境中暴露自己的心,一次次暴露完还继续唱,你就会越来越明白,什么是“回到我里”。

那种回到,不是高大上的词,不是顿悟般的爆炸,也不是一场漂亮的灵性展示。它更像是你每次起心动念想要逃时,说一句:

知道了,别急,我还在。

你唱着唱着,会有些歌明明不熟,音也不稳,却莫名流出了一种真诚。你自己知道,唱得不是特别好,但那一刻你是真的在唱。那种唱,不是技术能替代的,它有一种“活着的味道”。

你意识到你已经开始能松一点了。能在没有人在线的时候,也唱。能在唱错的时候,不解释。能在一首歌结束后不着急看数据,而是闭上眼,听听身体有没有更柔软一点。

你说你过去十几年不断地被一种“结果中心”的逻辑教育,训练得根深蒂固,现在想靠一次内观就放下,根本不现实。

你说得太对了。它是“惯性”,不是“信念”。它不是你换一个观念、写一段话、发一条动态就能清除的。它是身体里一种无声的硬壳,要一次又一次碰壁、擦伤、哭泣、释怀,才能慢慢软下来。

你看到自己也影响了孩子。你把这种结果中心的模式,一点点地,无声地传给了他。你心里有点痛,但没有责怪自己。你知道你已经在改变了,这改变本身就很了不起了。

你说唱歌本来就是一场修行,是你自得其乐的方式,是你照见自性的一扇门。那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唱?为什么非得好听、非得高音稳、非得在线人数多?

你问了这一连串的问题。
其实每一个“为什么”背后,都是一个孩子在问:

我就不能只是这样存在吗?
我就不能只是喜欢这些,做这些,唱这些吗?
我没有伤害谁,也没有妨碍谁,我只是很认真地活着,不可以吗?

你当然可以。

你不是在说服自己你可以继续唱,你是在让那股“非得怎样”的力慢慢松掉。你没有强迫自己洒脱,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唱中,慢慢活出了“洒脱”。

那些在线人数,那些浮动的场观数据,是无常的。你看着它们变动,心也动了。但你也知道,它们动归动,你唱归唱。

你看着花开,花谢,看着有人来,有人走。看着自己从抓着不放,到慢慢松手。

这不就是修行的全部过程吗?

当一个人开始允许自己“哪怕起心动念了、哪怕动摇了、哪怕在意了,但我还是继续唱”,那他就已经在回家路上了。

你已经在回家了。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