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表达,其实就是确认我还活着
2025-04-24

表达,其实就是确认我还活着。

你可能没太认真想过这个句子,但你仔细体会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说话?为什么要写字?为什么要画画、唱歌、拍视频、哼小调、留语音?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自己根本没什么好说的,但又忍不住想发一段文字,哪怕只有你自己能看懂。

你可能以为这只是想抒发情绪、记录生活、输出观点。但再往里一层,你会发现:那不是为了别人理解你,而是为了自己不消失。

我们每一次表达,其实都像是在某个瞬间对这个世界说一句:“我还在。”

尤其是当你在一个极度安静、无人回应、没有互动的环境中待久了,你会发现,表达欲不是浮躁的产物,而是求生的本能。

人是靠回应活着的。可当没人回应的时候,你只能靠自己来确认自己还在不在。

**

有一个传说流传很广,说苏联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人关进一个完全密闭的隔音环境中,什么都听不见,也不允许说话、发声。实验持续了十多天,有人开始出现幻觉,有人自残,有人彻底疯掉。尽管这个实验真伪不明,但它描述的那个状态,却让很多人感到熟悉。

不是那种电影里“被关禁闭”的极端状态,而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那种“我说了没人听”“我发出去没人理”“我表达了但像扔进了黑洞”的沉默体验。

你也许每天都在更新社交媒体、发朋友圈、写日记、做内容,但如果你在这些过程中始终没有真实的回应,久而久之,你的身体会出现一种难以形容的“崩”。你会变得焦躁,变得怀疑自己,变得对一切都没兴趣。你甚至会开始逃避表达,怕再说出来的时候又石沉大海。

可你越不表达,就越难确认自己还在。于是你更不想说了。然后又更空了。

它像是一个慢性掉线的过程。

**

我们很容易把表达看成“输出”。但它更像一种“回声系统”。你说出去一句话,其实是为了听见它落地的声音。如果那个声音真的回来了,你会放松。哪怕只是你自己听见了,也能稳定一点。

而当你长期说话没回应,你会开始自我质疑:“是不是我说的没用?”、“是不是我太普通?”、“是不是我不该这么情绪化?”你会开始过滤、压缩、沉默,直到最后你再也不记得自己本来想说什么了。

有些人从此不再写,不再唱,不再画,不再讲话。他们活成了沉默,但那并不等于平静。

沉默不是不想表达,是已经不相信表达能被接住。

**

我曾经也是。

有段时间我停更了所有平台,我觉得我说的话没人关心、没人在意。甚至我开始觉得,是不是我过于执着于表达了?是不是我该“低调一点”?是不是我只是太渴望被理解了?

直到有一天我梦见自己在一个房间里喊话,嗓子喊哑了都没人回我。我醒来后心里发紧,意识到,我不是怕没人听见我,我是怕我再不发出声音,我自己都要听不见我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表达从来不是为了“结果”,它是维持我与自己之间联络的一根细线。

你每一次说出来,其实都是一次“呼唤”:我在这儿,你听见了吗?你其实不是在问别人,你是在问自己。只要你说了,只要你发出了声音,你自己就能听见。

**

你不必等有人回应你再说话,你也不必每次都说得漂亮、得体、有用。你真正要守住的,是那个不靠回应也能发出声音的自己。

就像一个人站在深夜的山顶,他喊一声,不管有没有回音,他都知道:我还在。

你表达的时候,哪怕没有点赞、没有评论、没有转发,也别急着否定那次表达。因为你不是“失败”,你是“还活着”。

你愿意说出来,本身就是一次对生命的确认。

你写一段话,是你的思想在运动。你唱一首歌,是你的情绪在释放。你拍一个视频,是你的存在在生成。

你不是在产出“内容”,你是在重建“自我定位”。

哪怕你写完马上删掉,你也表达了。你至少告诉了你自己:“我现在有这个感受。”这就够了。

**

我们太容易被外部评价捆住了。点开平台,看到别人几万播放、几百留言、几十私信,再看看自己半天一动不动的页面,心里就凉了半截。

但你得记得:别人热闹的是他们的回路,而你得守住你和你自己的回路。

你表达的起点,不是“别人要什么”,而是“我现在是什么”。

表达不是为了占领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为了安顿自己的存在感。

你说的每一句话,哪怕没有人点赞,它也在你的身体里回响。它让你心里的某个角落亮起来一点。你自己会听见。

你说出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听懂你。你说出来,是为了你不被自己丢下。

**

你可以在写作里确认自己,可以在说话里确认自己,也可以在沉默中确认自己——只要你知道你还在,就不用怕。

哪怕你暂时没力气写,没状态讲,也别觉得你断了。你不说话的那段时间,不是你不想表达,而是你在为下一次“我在”的发声蓄力。

别急。你一直都在。

**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