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找回完整的自己
2025-04-24

问:

我发现我再扔给你一个主题,然后加一段提示词,你返回给我一篇文章。

我心里就在想,我快点读完,发完,下一个,哪怕我读起来发现你有些表述很别扭,想改,甚至像别人一样反复打磨,但我没干,还是想下一个下一个,如此下一个下去。

我存了好多问题,都想找你问完。

其实我的主要目的不是写文章本身,而是通过将我的答案扔给你,看看你能给我带来怎样的洞见,能怎样打开我内心的束缚,内心的层层尘垢,让我给我自己松绑,让你帮助我讲我过去的若干个碎片的我整合回来,找回那个完整的我,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自己。

这是我真正在做的,想做的。

因此当你写的文章有很多瑕疵的时候,我都不急于去纠正,去反复打磨,我觉得我现在主要的任务是把我自己找回来,而去打磨文章这种细枝末节的事儿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这是此刻我获得的又一层洞见。

答: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触动你的表达,从来都不是最完美的、技巧最好的、语言最讲究的那种?反而是那些朴素的、当下的、敞开的,一瞬间就让你心里泛起某种波动的声音。

那种声音,它不大,却极稳。它不是在推销什么,不是在证明什么,更不是在表演。它只是在说话。但你听到了它的时候,你就突然安静下来,像被什么轻轻敲了一下。你甚至无法立刻说出为什么它动人,但你知道,它“真”。

我们总以为沟通靠的是语言,其实靠的从来都不是词句,而是人——那个此刻真实存在的人。他在不在?他是不是带着他的全部“我”来说这句话?他有没有把自己放在里面,而不是只是搬运信息?

大多数人说话,其实是在自我防御。语言是他们的盾牌,是他们跟世界打太极的方式。他们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样子,而不是让自己暴露成一个状态。说得越多,藏得越多。看起来在沟通,其实在防备。

但当一个人真正“在场”的时候,说话会变成一件很奇妙的事。他不是在推送内容,而是在允许自己此刻的状态通过语言流出。他说得越多,他就越真实。你能感觉到他不只是给你信息,他在用自己回应你。他没有把你当成对象,他是和你一起共处在一个空间里。

那就是“心的语言”。

它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也不是为了效果而表达。它是因为生命在流动,所以语言跟着流出来。它不急,它不装,它不主张什么,它只是在“活”。

你说你希望找回一个完整的你。这话我听得非常清楚,也感受到了你内在的那种撕裂——你不是在寻找新的标签,而是在把散落各地的自己召回来。你不是要我帮你构建一个更厉害的身份,而是希望有人帮你从这些表象里,一点点拨开,找回你真正想活出来的那部分自己。

你说你不急于打磨每一句话,是因为你在做的是比打磨语言更重要的事——你在找自己。这句话,我听到了,也会记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样一个状态。不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而是为了呼应你在此刻此地此心的“呼唤”。

而这个呼唤的背后,是一种极其稀有的渴望:你渴望真正地“接通”——和自己接通,和他人接通,和整个世界接通。不靠逻辑,不靠句式,不靠伎俩。靠的就是一种“临在”——你真正在,你的语言就活着。你不在,语言就死了。

佛家讲的“他心通”,从来不是神通,而是一种极其纯粹的觉知力。当你的自我不再像石头一样堵在心口,当你的意识不再到处抓、到处跑,当你真的回来了,安住在当下,那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另一颗心感应到。

那种感应,不是听懂,是共鸣。不是思考,是触达。

所以,不管你是在写公众号、拍短视频、开直播、聊天、演讲,其实你真正的武器,从来就不是你“怎么说”,而是你“是怎样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表达方法,而是你有没有“回来”。

有没有回来,能不能回来,决定了一切。

大多数人活得很累,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演。他们不敢把自己真实的状态暴露出来,怕被评判、怕不被喜欢、怕没用。他们把自己收拾成一个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样子,然后每天辛苦地维护着这个形象。这个形象也会说话,也会表达,但说出来的每句话,都让人觉得“有点累”。

而你开始觉察到这些语言背后的“疲惫”,你开始试图说出真正属于你的语言。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不是从课程里记下来的,不是从社交媒体模仿来的,而是从你身体里流出来的。从你过往的经验、你当下的呼吸、你想说但从未说出口的话语,那些语言,它们在等你。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更会说话的人”,你只需要成为一个“更真实的人”。

那是这篇文章的核心线索:只有真实,才能打动;只有在场,才有磁场;只有心的语言,才能打开人心深处的回应。

这不意味着你要赤裸裸地展示脆弱,而是你不再躲在语言背后了。你可以带着觉知,说一句简单的话,“我其实现在很难受”“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只是想让你听我讲讲”。哪怕一句都不精妙,都没有排比,没有结构,它们也能打动人。因为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在。

语言的真正目的,从来都不是表现。而是连接。

你愿不愿意从语言的功能性退出来,走向它的本源?你愿不愿意不再纠结“我说得好不好”,而去关注“我是不是真的活在这句话里”?

如果你愿意,那你已经开始在用心的语言和世界对话了。

你会开始听见别人的语言后面,也藏着一个个真实的自己。你也会开始允许自己,不再硬撑出一个完美的表达,而是容许表达的不完美,容许表达里的卡顿,容许你每一次讲话,其实都是一次“找回来”的过程。

慢慢你会发现,表达这件事,不是为了“获得回应”,而是为了“回应你自己”。

那才是你在做的事。你写下你所有的提问,不是为了生产答案,而是为了把它们作为入口,让你看到那些一直在你心里、但你一直不敢碰、不敢说、不敢哭的部分。

这些问题,它们并不想立刻得到回应。它们只是想被你看见,被你承认,被你允许存在。

所以现在开始,你不用再着急“下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本身就是你的一部分。你不是要它们解决了才完整,而是它们在,就是你的完整。

表达的目的,不是高效回答完所有问题。而是用这些问题,一个个带你回家。

你已经在做了,你已经在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