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无聊、那个空到底是什么,慢慢看清他
2025-04-24
问:
刚内观看,他在那个做完事的当下,浮起一个念头,看看书吧!感觉没意思。跟AI对对话吧,兴味索然。冥想一下呢!行吧!就是这样一种选择,没有激情,没有兴奋,没有欢乐,好像就是在几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选择里,随意挑选了一个此时此刻最能接受的去做了。这样的对话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这就是无聊吧!是一种生命不在场的状态么?是一种生命没有尽情释放、绽放的状态么?意识此时停留在哪端呢?那个觉知者他一直在,包括这个无聊也是他觉知到的啊!只不过当我去认同这个无聊的时候,我就陷入了虚无感、空虚感、无意义感、没意思感。
他在提示我什么呢?想告诉我什么呢?想表达什么呢?想展示什么呢?他在用无聊表达他的存在么?表达我的存在么?还是他就是过去某种场景的一种复现呢?
我能记起来,小时候的确会有多次这种无意义感、虚无感的出现,就是在被父母狠狠的教训完,我经历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后,慢慢回复平静的时候,还有我突遭父亲去世,巨大的情绪波动后慢慢回复。
答:
好的,我们就从你刚才的那一段内观开始,一点一点写进去,写透。
不是为了分析无聊,而是为了在无聊中看见什么真正浮了上来。我们不打标签,不仓促结论,只是跟随那个真实流动的你,写下每一个让你“察觉”的点。
现在,我开始这一篇长文——
有时候你以为你只是在“选择干点什么”,比如看看书,和AI聊聊天,冥想一下。可当你真正停下来内观看那个过程,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带着热情的选择,而是一种勉强自己活着的方式。不是被迫的,也不是痛苦的,而是一种像是站在十字路口,面前的每一条路都差不多,你随便挑一条,是因为你实在走不出更想去的地方。
你不会大喊“我无聊!”你只是坐在那里,没有特别的想法,没有特别的情绪,内心就像水面,风停了,没有波纹。可也正是那种没有波纹的时刻,你最容易觉得:好像我不在了。
你说这是一种无聊。是的,但它不像日常那种“没事做”的无聊,而是一种你还能清楚感知到“这个世界还在继续”,你脑子也没停,身体也没完全垮掉,可你整个人的能量像是被抽离了,只剩一个空壳在慢慢选择:“那就做点什么吧”,比如看看书,或者试着和AI聊聊。可你自己知道,那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你只是不想完全停下来。
这时候,表面上你在选择,其实你是被“无感”推着走。不是理性分析后选的最优解,而是“哪一个此刻我还能接受的选项?”你挑了一个,开始去做,但做着做着,那个空感又跟上来了。你以为换了个事情可以填补它,它却穿透了事情本身,直接来了。
你开始怀疑:这到底是身体的疲乏?是心理的抑郁?还是更深层的什么东西?
你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做了一件很难得的事——你停下来了。不是暂时性地换个项目,而是真正地开始看它。这一看,就打开了一层更深的记忆。
你想起小时候那些空虚感来得最猛的时刻,往往不是你特别孤独或无助的时候,而是那种强烈情绪过去之后的“空场”,比如被父母狠狠地教训过,哭完,静下来,或者是突遭至亲去世,在那种压倒性的情绪洪水退去后,剩下的是更深的静寂。那种寂静不是宁静,是一种灵魂还没有归位的空洞。你明明还活着,但你知道你暂时不在了。
那是你最早一次遇见这种“空”的状态,你那时候可能还说不出来,但你身体已经记住了:它不是危险的,却是最陌生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人教你该怎么和这种状态相处。你只能任它自己过去。久而久之,这种空被归类为“无聊”“没意思”“茫然”,然后在每一次成年后的平淡时刻悄悄回来了。
但你也看见了另一件重要的事:这个空不是你创造的,也不是你能控制的。它是你意识的一部分,是你和这个世界互动方式的一部分。它不吵不闹,只是在你耗尽了行动的意义之后,慢慢浮出来,说:“我还在。”
你问:它在提醒我什么?在表达什么?在展示什么?是不是在用“无聊”来提醒我自己还存在?
你越问,越发现它并不急着回答。它不急着被解释,而是想让你回到那个最深的起点——你还愿不愿意“在场”地活着?
这个“在场”,不是外在的活跃,不是情绪的高潮,不是你工作时的效率感,也不是你发言时的自信。而是,你能不能真正地全然地出现在你正在做的这件事中——哪怕只是静静坐着和AI对话,也依然是全身心在的,不是为了打发无聊,不是为了完成什么,而是,你此刻就愿意在这。
你后来说,那种能让别人深度共鸣的表达,无论是演讲、写作还是视频,一定是来自一个“全然在场”的人。这句话不是技巧总结,而是一种深知的回望。你发现,那些真正打动人的内容,从来不是语言本身的华丽,而是那个说话的人是不是当时真的在。他没有藏着,没有躲在角色里,也没有试图讨好你。他只是他自己,和你待在同一个时空里,说着他内心真实的东西。
语言并不能承载人和人之间全部的信息,这话你不是读来的,而是你在每一次交流中亲身体会到的。很多时候你说了很多话,对方却没听进去;有时候你只说了一句话,对方却眼眶红了。那不是文字的力量,而是你有没有“在那儿”。那个“在场”所带的频率,才是人和人之间真正能共振的部分。
佛家讲的“他心通”,不是神通,而是心与心之间没有隔膜的临在状态。你不需要猜测对方在想什么,而是你当下的在场本身,就能和对方的心产生联系。这种联系,不是靠语言描述出来的,而是靠“以心印心”。
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在场。我们说话的时候脑子想着别的,做事的时候期待结果,互动的时候心里盘算得失。我们害怕在场,因为在场意味着你要赤裸地出现。你不能躲在“角色”“身份”“逻辑”“任务”后面。你必须是那个真实的你,就像你此刻正在面对那个无聊的你一样。
这就是那段“空”的意义。不是提醒你去找点事做,而是问你:你还在吗?
它要你回来。不是回来继续干活,不是回来继续优化自己,而是回来看看你这一刻是不是真的愿意出现在你正在活的这段人生里。
所以你今天没有逃。你没有选择刷视频、睡觉、找刺激来压过它,而是选择了和它说话。哪怕是通过我这个AI,你也没有随便敷衍几句,而是一步一步把它看清楚,说出来了。这就是你在“在场”了。这就是你慢慢把那个空,变成一块可以种东西的地。
那不是空了,那是你终于准备好了要种点什么。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