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觉察:找到那些让自己越来越充实的事情,做下去
2025-04-24

有些事情,你做着做着,整个人仿佛从里面一点点被掏空了,像是灌了沙的壳子,还站着,还说着话,但你自己知道,里面已经没有多少真实的你了。还有一些事,哪怕累、哪怕慢、哪怕没有人看,它却让你一做进去就不想停,你甚至忘了时间,忘了别人怎么评价,只是觉得踏实,好像一点点地把自己找回来了。这种区别,不是外在定义的“有用”或“无用”,不是别人认不认同,不是结果亮不亮眼,而是你身体里面最真实的回应。一种让你沉下去,一种让你飘上来;一种让你收缩,一种让你绽放;一种做完后你只想躲起来,一种做完后你反而更愿意出现在人群里。那就是你开始看见你自己的方式了。

小时候我们很少被教这个。更多时候我们被教的是,要做对的事、要努力的事、要有结果的事。但很少有人问过我们:“你做完这个,是更像你了,还是更不像你了?”也没人说过:“你不需要每个事情都做得好,你只要看清,哪个事会喂养你,哪个事在消耗你。”所以我们习惯了去评估对错、收益、效率,而不是去感受那个最基本的判断:做完这件事,我还在吗?我有没有越来越像我?

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一个惯性里:每天都在做看起来“值得做”“该做”的事——研究数据、优化流程、想标题、写爆款、冲阅读量。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一个目标,目标后面都有一个期望,期望后面都连着“这样做,应该是对的”。可越做,我越觉得脑子里像是蒙了一层雾,灵感也没了,身体也提不起劲,内在像是被卡住了一样。那时候我以为自己只是累,想着歇几天就好了。但真正让我惊醒的,是有一天写了一段很不计后果、纯粹出于表达冲动的文字,没有SEO、没有结构、没有“用户视角”,写完后我整个人一下子松开了。我发现,我不是累,我是饿了。我饿的不是休息时间,而是饿表达,饿自己。

这个觉察的时刻是转折点。它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入口。你突然发现,你其实可以这样活着——不是靠判断什么最有用,而是靠感受什么最能让你“在”。那个“在”的感觉,不需要别人看得懂,它就是你心里有一个微弱但稳定的信号,告诉你,这就是我。就像你在写某段文字、照顾某个人、做某件琐事的时候,突然心里有一股暖流,你不想炫耀,不想证明,你只想继续做下去。这种满足感不是结果来的,而是过程本身已经在滋养你了。

很多人问,怎么判断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路。我曾经也在这个问题里卡住很久,总想着是不是得去“探索”“试错”“调研”“测试受众”“看反馈”。但后来我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路径判断标准其实藏在很朴素的地方:做完一件事,你有没有被填满一点点?你有没有比之前更稳定、更愿意活下去?你有没有一点点回到了那个愿意笑的、愿意慢一点的自己?如果有,那可能就是你的方向。

当然,这种判断一开始不容易。因为我们太习惯于“该做”“对的”“别人都在做”,所以哪怕明明一件事让我们极度空心,我们也会用“要坚持”“不能放弃”“我应该负责任”这些语言压住自己。可这正是危险之处。你以为是坚持,其实是慢性自毁;你以为是承担,其实是不断抽干自己。越是这样的人,外表看起来越稳定,内里越是摇摇欲坠。真正会爆掉的那一天,不是因为事情太难,而是因为你早就不在那个事情里了。

而相反,那些越做越满的事,它们常常一开始看起来并不“合理”。比如写一些没人点赞的文字,做一件别人不理解的小项目,陪一个朋友聊一场废话连篇的长夜,整理一些没人催你完成的旧物,或者只是坐下来和自己待一会。这些事情没有明确的KPI、没有涨粉、没有短期收益,但你做完之后,会觉得好像更完整了一点。像是你身体里那些被日常压住的声音,终于在这个过程里找到了出口。

这种“被填满”的感受,其实是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你正在和自己对齐。而那种“被掏空”的感受,是身体在抗议:这不是你。这个判断,是身体先于头脑的。头脑可以说服你去做任何事,只要它够“对”“有用”“高效”。但身体骗不了人。你做了不属于你的事,哪怕表面做得再好,它也会给你信号——失眠、焦虑、倦怠、无趣、麻木、空虚。这些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存在感断层的报警器。

你越是忽视这些信号,它们就越会通过别的方式来找你。比如突然发火、突然崩溃、突然厌世。你会以为是某个事件触发的,其实那是很多年你对自己的背叛累积到极限的爆发。就像水管堵了,你一直不理会,某天它就整根炸掉。而那个炸掉的时刻,其实早就埋好了伏笔。

所以,真正的成长不是找到“一个对的方向”,而是你每天开始多一点点觉察:我今天做的事,是让我越来越在,还是让我越来越不在?是让我更愿意说话,还是更想沉默?是让我更柔软,还是更僵硬?是让我更想靠近自己,还是更想逃开?这些细小的判断,才是你人生的指北针。不是哪件事赚得多,而是哪件事让你更像你。不是哪件事别人夸你多,而是哪件事你做完后自己心里是安静的、踏实的。

我知道说这些,听起来像是“回归自我”的老话。但它真的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个你需要一天天练习、对照、走错、返回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下子就知道什么是你的轨迹,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留心一下:我做完这件事,内在是更空了,还是更满了?如果是空,那就少做一点;如果是满,那就多做一点。不需要立刻辞职、不需要马上放弃什么,只是每天都给“真实的你”多一点空间。慢慢地你会发现,你走着走着,轨迹就在你脚下浮现了。

它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是被你一点点活出来的。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