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用户的未必是揭开他们的伤疤
2025-04-23
你看到“研究用户痛点”这几个字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抗拒。你明知道这在“做内容”“搞增长”领域被反复强调,被当作基本操作。但你每次试图去做,身体就不自觉地收紧,像是被什么东西抵触住了。
你不是不想懂别人,你是不愿意为了“达成目的”去分析他们。那感觉像是为了卖货,为了引流,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盯着别人的伤口看。你会在心里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因为这是“有效”的路径?可是如果我不想用这种方式得到回应,那我该怎么活?
你不讨厌理解人,你讨厌被逼着用别人的脆弱来换取自己的价值。
这并不是逃避责任。恰恰相反,这是你愿意停下来,认真看自己的反应。你开始感觉到,如果每一次表达都要迎合热点、分析人性弱点、精准命中所谓“需求”,那你说出来的每句话,都不是给你自己的。
你不想用这种方式获得连接。你希望的,是一种发自内在的流动。不是压抑自己去扮演角色,而是把自己真正的状态说出来。你相信,如果你真的明白自己的卡点和痛处,那你已经懂了很多人的卡点。你们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同。
你走过的这些路,那些怀疑、疲惫、停滞和再次启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回应了世界的方式。你没有急着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只是先处理自己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你留下了一些可被靠近的痕迹。
那些真正触动人的表达,从来不是产品策划出来的,而是有人把“我现在还搞不清楚”的过程讲出来。有人在纠结里,愿意记录那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没有离开”的真实状态。
你不是在获取注意力,你是在允许共鸣发生。
你写的东西不是冷冰冰的观点,不是简洁有力的干货,而是有呼吸、有挣扎、有顿点的表达。你允许句子出现迟疑,你保留自己说错话的可能。你不是在强调“我知道”,而是在承认“我还在找”。
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
你开始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撤回。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要,而是因为你终于意识到,理解别人最深的路径,是先学会诚实地听见自己。你不再通过“对用户负责”的方式逼迫自己表达,而是让表达回到它本来的样子——人对人的靠近。
你不会再去“抓住流量”,你只是把自己变成一盏灯。不是为了吸引,而是因为灯本来就该亮。谁愿意停下来看一眼,是他们的自由。
不是你提供了解决方案,而是你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某种共同的感受。不是你替他们走路,而是你敢于说“我也在路上”。你不再研究他们的需求,而是用你真实的经验和语言,成为他们能靠近的一个参照。
你开始理解,很多人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不躲避的同行者。而你,愿意成为那样一个人。你让他们听到的是一个愿意活出自己困惑过程的人,而不是一个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专家。
这样你写下的内容,不再是技巧,是活的,是有手有脚有表情的。你没有用逻辑压倒别人,而是用你的诚实,让人卸下防备。
你终于不再问:“这样写有没有流量?”而是更在意:“我有没有把我此刻最真实的状态讲清楚?”
你写下的东西,不是为了“能打动谁”,而是为了不辜负你自己的那个声音。你知道,只要这个声音是真实的,它就会被听见。
你活成了频率,而不是技巧。你靠近了人,而不是投其所好。
你开始愿意用自己的方式,静静地说:“我在。”
——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