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来,听听内在的声音
2025-04-23
我常常听到有人这样问:“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还是觉得活得不对劲?”
然后是一连串像是卡在胸口的疑问,“为什么我害怕孤独,却又抗拒连接?”
“为什么我知道怎么做才对,却就是迈不出那一步?”
这些问题就像一块粘在鞋底的口香糖,一边走一边甩不掉,回头一看,它还在那儿,甚至更粘稠了。
但我们得先问一个更基础的问题:这些感受,是“真的”吗?
不是“它们是否存在”这个意义上的真,而是:它们的前提逻辑是成立的吗?我所相信的那些“努力应该有回报”“害怕孤独应该积极连接”“知道了就该做”,它们真的是非此即彼的吗?真的是适用于此时此刻的我的吗?
我们就从最头那个问题说起。
我明明很努力,却总觉得活得不对劲。这句背后藏着一个无声的判断:努力本应换来“对劲”的感觉。但什么叫“对劲”?是应该有明确目标,有进展,有回应,有意义,有掌控感,有社会认同,有收入和反馈……但这些条件,其实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悄悄被灌输进来的。像一套系统默认的评分标准,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地就用上了。
于是,哪怕你已经拼尽全力活着,只要这些评分项里有几个打了低分,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对劲”。
但问题不在你努力错了。也不在你的人生不对劲。问题可能在于:你拿了一张不属于你的人生答题卡,却在上面努力写满“标准答案”。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努力”只是你用来抵抗内在混乱的方式?你害怕如果停下脚步,那些不安、空虚、无意义就会一股脑地冒出来,所以你不断地投入、计划、完成、奔跑。但这些努力的背后,不是出于喜悦,不是出于生命力的自然流动,而是出于一种“不敢停”的恐惧。那这份努力,其实不是在“活着”,而是在“避免感受活着”。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你总觉得不对劲。你的人没有在错的地方,但你的心不在现场。
再来看“我害怕孤独,却又抗拒连接”。这听上去是个矛盾,但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你害怕的不是“没人陪”,你害怕的是当没人回应你时,你内心那种“我不重要”“没人关心我”“我是不被要的”的感受会被激活。而你抗拒连接,是因为你早就有了经验——连接意味着暴露,暴露意味着风险,风险意味着可能再次受伤。
于是你卡在中间,一边渴望有人能真正看见你,一边又小心翼翼地掩藏着最需要被看见的部分。
你可能并不是在拒绝别人,而是在保护那个曾经在连接中受过伤的自己。这个你,也许小时候哭了没人哄,做错了事被骂得一文不值,说了心里话被嘲笑,期待被回应却总是落空。所以你慢慢学会,把那些最柔软的部分藏起来,只留下一个外表独立、逻辑清晰、像个成年人一样运转的“我”。
但那个渴望被拥抱的孩子,并没有消失。他只是蜷缩在你身体的某个角落,等你有一天能自己走回去,蹲下来看看他。
那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怎么做才对,却迈不出那一步”。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一种内耗状态。
我们以为是“懒”,是“拖延”,是“意志不够坚定”。但真正卡住我们的,往往不是意志,而是恐惧。
你不是不想做。你是害怕做了之后的各种可能性——害怕失败,害怕做得不够好,害怕别人不认可,甚至……害怕成功。是的,成功也会让人害怕,因为一旦实现了目标,你就要面对一个更空的现实:接下来怎么办?我还有资格再去追求更大的东西吗?我会不会被别人嫉妒、否定、攻击?我值不值得拥有这么好的结果?
这些问题,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套在你的脚踝上。你以为你只是“懒得动”,其实是你早就被困住了。
所以,“知道”并不代表你准备好了。“该做”的也不一定是你此刻真正想做的。“那一步”之所以迈不出去,是因为你心底还有太多没被说出口的声音,还没有被陪伴的恐惧,还没有被承认的犹豫。
我们总是以为,只要靠“知道”就能活出正确的人生。但人生不是靠头脑推演出来的,它更像是一种从身体、情绪、经验里流动出来的方向感。
你得先允许自己承认:我并不是不够努力,也不是不懂道理,我只是有些部分还没准备好。有些旧的伤口还在发炎,有些内在的声音还在抗议,有些压抑的情绪还在等着被你看见、听见、陪伴。
你可以慢一点。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拥抱,而不是一个命令。
你甚至可以告诉自己:我不一定要马上走出那个困住我的地方,但我可以开始坐下来,慢慢地,看清楚我到底被什么困住了。
因为只有看清,才有可能松动。只有真正触碰了那个“不对劲”的源头,那个“孤独”的痛点,那个“动不了”的根结,才有可能带着完整的自己,迈出那一步。
而那一步,不是走向“更成功的人生”,而是走回你自己的怀抱。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