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写给那个过度反应、可怜的我自己
2025-04-23

我其实不是怕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是怕那个指向我、怀疑我、说我“又搞错了”的眼神或语气。

我不是怕去改,而是怕那个“改”后面,跟着的是一句“你怎么又没改好”。

是啊,我就是这样的。我害怕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脑子里一瞬间冒出来的、那个“事情背后会发生的灾难”。

我怕别人不耐烦,怕被指责,怕被否定,更怕那种忽然砸到我身上的沉默和失望。我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反应的,我只是想抢在一切变糟糕之前,把问题抢过来、顶住、遮住,然后说:“我已经处理好了,别怪我。”

我看到了,当我看到别人指出问题时,我的第一个念头,不是解决,而是判断它会不会砸到我。如果跟我无关,我就想立刻@别人,还会升起一丝生气,觉得你怎么这么不负责,连群消息都不看?你该对你的工作负责!

可如果这个问题可能跟我有关,我就会像碰到危险一样,内心发慌,有种轻微的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去应对的强迫感。

如果此时别人再抛出错误日志,或者直接@我,但又没有截图佐证,我就会更生气——你怎么能这么快就推给我?你连验证都没做,就直接甩过来。我一边情绪上头,一边还是打开代码、查日志,试图尽快找到原因。我甚至是带着“我一定要把这个锅摘出去”的心情在看问题。我不是想把它修好,我只是想证明不是我的错。

而如果最后确定,真的就是我这边的问题,我心里会有一点羞赧,甚至还有点奇怪的兴奋:我找到了!是这个地方!我可以改,我可以搞定!

整个过程,其实我经历了非常多的步骤: 先是筛选,再是评估,然后在脑子里对别人生起怒气,如果是我的错,我进入防御和紧张状态;别人再给我加压,我反感、烦躁;在找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快点结束掉那个可能降临的批评;如果最后真不是我的错,我在心里“哼”一声,仿佛打赢了;如果是我的问题,我就进入“赶紧解决+羞赧应对”这个流程。

我意识到,其实吼叫和责难都还没来,但我已经经历了一整套应激机制。缩小、发紧、脑袋嗡嗡响、喉咙干、手心出汗,我的身体已经自动做好了“逃跑准备”。

这是我童年时学到的生存方式。

那个时候,我不是为了自己在努力,我是在为“不要被抛弃”在努力。学习是为了不挨打不挨骂;抢着做家务,是为了避免父母因为家务吵架时情绪发作;我习惯了“我先做掉一切可能引发争执的事”,这样家里就不会爆炸。

所以我拼命做一个不添麻烦的小孩。

我怕父母不管我,怕他们真的像那次一样把我送到远方的亲戚家,再也不要我。我怕我变成被扔下的人,怕我在世界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我在”。

长大后,这种反应就变成了一种逻辑:如果我提前应对,就不会受伤;如果我先发力,就不会被击中;如果我一直绷着,那别人就伤不到我。

可是,我开始明白了——

这种反应方式,其实让我在面对问题时,无法真实地在“当下”。我的脑子、我的身体、我的注意力,都调动起来去对付那个“尚未发生的惩罚”。而不是跟“此时此刻的问题”好好地在一起,好好地看看它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做的是逃避,不是面对;是自保,不是协作;是绕过恐惧,而不是穿越恐惧。

我太辛苦了。我对自己太苛刻了。我从未真的允许过自己,是可以犯错的,是可以需要帮助的,是可以慢一点的,是可以不抢着认下所有责任的。

但现在,我看见你了。

那个随时准备跳出来应对危险的我, 那个总是在暗中评估谁是威胁的我, 那个早就习惯在任何时候都得“先反应”的我。

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不是错,你是在保护我。

所以我想对你说:

孩子,你已经安全了,你不必再过度反应了。
你曾经用这种提前的、预防式的、过度的反应保护我,保护我的安全。
我长大了,我安全了。你曾经用来保护自己的壳、模式,可以放下来。
让我们敞开来面对世界,任其流动,随遇而安,随欲而应。
这样,我会非常轻松,非常幸福。

谢谢你,曾经如此用力地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