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就是……你每次这么说,其实都在给自己画牢笼
2025-04-20
问: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做什么的?”你第一反应会说什么?
程序员。副业做自媒体,公众号。
如果我问你:“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会怎么答?不需要修饰语,直接说。
一个比较真诚的人,责任心比较强的人,有点自卑、内向,思绪多而杂,40岁了没干出啥大成就,一个热爱自由的人,一个修行人,期盼获得开悟,一个敏感的人。
有没有你经常对别人、或在心里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比如:“我这个人就是……”
我这个人就是好奇心比较重。我这个人比较急躁、脾气不好。我这个人比较压抑。我这个人比较顺从,怕引起冲突。我这个人不喜欢别人麻烦我。我这个人不大敢提要求。我这个人有点害羞。我这个人比较好静、不爱运动。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做饭。
答:
有些话,你可能说过很多次,别人也听过很多次。
“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急躁。”“我这个人不爱运动。”“我这个人有点压抑。”“我这个人不大敢提要求。”“我这个人不喜欢别人麻烦我。”
你看似在陈述一个事实,像是在描述天气一样平常。语气中甚至带着一点无奈,又有一点默认,就像这些特点已经被钉死了,是你必须接受的命运。
但真的如此吗?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中立”的自我描述,实际上正在一步步,把你包裹进一个你以为的“自己”里。
你每说一句“我这个人就是……”,就像是往身体外面钉上一块牌子:我不可以变了,我只能这样了,我最好别惹事、别挑战、别出格、别做跟这个“标签”不符的选择。
久而久之,这些自我描述就变成了“自我设限”。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一遍遍说出来的。一开始是描述,后来是信念,最后是牢笼。
“我这个人就是……”听起来像是在接纳,其实是一种退缩
很多人以为,承认自己的性格缺点,是一种自我接纳。但其实,真正的接纳不是贴标签式的描述,而是允许你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里。
你说“我不大敢提要求”,听起来是个事实。但你有没有回头看过,这种“不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不是小时候每次你想要点什么,都被训斥、忽略、打断?你是不是怕了?怕要求带来冲突,怕自己被说“麻烦”,怕自己显得不懂事。
于是你学会了不说。再后来,你连想都不敢想了。
你再说“我这个人就是比较顺从”,其实不是因为你天生愿意顺从,而是你小时候,如果顶嘴,就会被责怪;如果反抗,就会被忽视。所以你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早点顺从,就不会出事。
这种顺从不是性格,是你在过往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发展出来的策略。
你还说“我这个人比较压抑”,但谁生下来就喜欢压抑?压抑不是性格,是你情绪表达长期得不到允许的结果。你被训练得越来越不敢表达,因为你表达了没人回应,甚至有人反击。
你就这样,把原本是对环境的适应策略,误以为是你“本来如此”的一部分。你把曾经那些“不得不”的生存方式,叫做了“我的性格”。
这不是自我接纳,这是自我误认。
我们不是在描述自己,我们是在强化一个缩小的自我形象
语言的力量太强大了。你说“我这个人就是……”其实已经不再是“描述”,而是在用语言一次次地强化某种“自我印象”。
你说得越多,你就越相信。你相信得越深,这个印象就越根深蒂固。
而最危险的是,你不是把这些当作“阶段性的行为”来看,而是当作“我是谁”的证据。
你不再想改,也不再想试,只剩下“这就是我”的那种认命感。那不是温柔的自洽,而是麻木后的退守。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说“我这个人……”时,往往不会说“我这个人很容易改变”“我这个人现在做不到但我愿意试试”“我这个人过去是这样,现在想变一变”。
我们说的,永远是定语加标签,情绪加认命感。
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我们从小接受的语言训练,就是这样的。我们习惯用标签来划分身份,用固定描述来替代探索过程。我们没有被鼓励去看见过程,只被教育要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但人的本质不是定义,是流动。
“你是谁”这件事,不能交给语言来决定
如果你真的静下来问自己一句话:“我是谁?”
你可能答不上来,或者会习惯性地从社会角色、职业、性格标签里挑几样来回答。程序员、父亲、自媒体人、内向、敏感、急躁、责任感强……
但这些答案,都只是你生命中的片段,不是你全部的样子。
真正的问题,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愿不愿意承认自己还在不断变化,还在不断找回那些被压住、被隐藏的部分。
你说“我这个人就是好静,不爱运动”,但你有没有想过,可能只是你小时候跑得慢被嘲笑过?可能是你不擅长团体活动所以早早放弃了身体表达?
你说“我比较好静”,但可能你只是没找到那个能让你动起来的方式。
你说“我这个人害羞”,但也许你只是没有被温柔地看见过。当你真正被接纳,被鼓励时,你也能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
你说“我这个人没干出啥大成就”,但谁又定义了什么叫“成就”?你以为的“没干出来”,只是用别人的标准否定了你已经走过的那么多独自摸索的夜晚。
我们太容易用别人的语言和社会的定义,来框住自己的成长路径。然后用这些固定标签,抵挡一切新的可能性。
这样活着,很安稳,但也很憋闷。
你不是标签,你不是描述。你是一个还在生长、在挣扎、在突破、在寻找的生命体。你不是“这个人就是”,你是“我正在成为”。
真正的自我,是从把标签还给语言开始的
那些你习惯说出口的自我标签,并不是真的你,而只是你过去经验的一个浓缩表达。你说得越多,它就越像真的,但它其实一直都可以被松动。
从现在开始,不需要否认自己,不需要跟过去切割,也不需要强迫自己马上改变。
你只需要留意:你什么时候又在说“我这个人就是……”?
你只需要开始练习,在那句话的后面,加一个逗号。
我这个人就是有点害羞,逗号,我也在慢慢学习怎么放松自己。
我这个人比较不敢提要求,逗号,我也想看看提一次会发生什么。
我这个人很敏感,逗号,但这也是让我能更快察觉细节的能力。
我这个人好奇心很重,逗号,有时候也因此陷入思绪太多的困扰。
你会发现,那些你本以为是“定论”的描述,只要在句尾加一个逗号,后面就可以有空间,有过程,有修正,有人味。
你就不再是那个“被标签决定的人”,你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己写标签、撕标签、重写标签的人。
这才是活着的你。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