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自己到底信了个什么·系列十:信的是“我愿意继续在场”——在任何时刻都不放弃对当下的感知权
2025-04-20
人最容易掉线的,不是身体,而是意识。
你走在路上,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但你的意识早就飞到了别处。你坐在一场会议里,假装在做笔记,脑子其实在反复想着早上那条没回的微信。你吃饭,刷手机,听歌,但你没真的尝过饭的味道,也没听进去一句歌词。
你不是真的不在,你只是没在场。
你可能是因为太累了,太多信息堆在一起,太多情绪还没消化,又不允许自己停下。你就像被用力甩出去的陀螺,在高速旋转,但里面已经空了。
很多人说“我想活得更清醒一些”,可真正阻碍他们的,从来不是缺乏工具,而是早就不习惯“待在当下”这件事。
我们太容易把注意力丢出去,丢给别人的期待、丢给过去的遗憾、丢给未来的焦虑。
你越是忙,你越怕停下来。你怕一停,就会听见内心那些混乱的杂音。你怕听见“我其实不想这样活”的声音;你怕看见“我并不快乐”的表情;你怕面对“我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的空白感。
所以你用计划、任务、目标感、社交、学习、内容输入、刷手机填满自己。你以为这是自律,其实是逃离。
真正信任自己的人,不是永远保持高效、永远有条不紊,而是在任何混乱、崩溃、疲惫的时刻,都还有勇气停下来,哪怕只是一分钟,回到此时此地,问一句:我现在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感觉到什么?
你开始练习一点点地回来。
不是强迫自己“必须专注”,而是慢慢建立起一种“我愿意继续在场”的姿态。
你开始愿意在打字的时候,停下来感受指尖的触感;你开始愿意在吃饭的时候,放下手机看一眼碗里的颜色;你开始愿意在说话的时候,不急着回应,而是听清对方每一个字的语气。
这些细节看起来不重要,但它们就是你“还活着”的证据。
人在场,才是活着。人在场,才有选择。
你越是在场,你越能感知到自己的内在状态,越能发现“我其实不想继续这样”,也越能发现“这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信任自己,是信我愿意回来。哪怕刚刚走神了,哪怕刚刚又掉进旧模式了,哪怕刚刚又对自己失望了,但我现在回来,我在这。
这种回来,不是道德上的“悔改”,也不是生产力上的“重新上路”,它是你给自己最根本的承诺:我不弃我。
你开始知道,最深的断裂,不是你没做好什么,而是你一再地把自己丢在后面。
你不再丢了。
你开始练习一点点回来,一点点听自己,一点点站在脚下的地板上,不漂浮、不模拟、不对付。
哪怕只是一分钟,也是“我愿意”的证明。
你不再躲在“还行”的外壳下,而是用“我真的在这”的方式,一丝一缕地把自己拉回来。
你不需要一整天都在场,你只需要在某一个瞬间对自己说一句:“我现在回来了。”
你可以在混乱里回来,在恐惧里回来,在愤怒里回来,在失控里回来。
你回来,就意味着你还信这个我值得被感知。
你回来,就说明你还愿意和自己活在一个当下,而不是让这个“我”在功能和效率中被用完就扔掉。
你回来,就不再是为了对抗生活,而是和生活对视。
你说,我在,你继续。
这就是第十层信任。
我可以掉线,但我愿意回来。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