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重新回到婴儿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吧!
2025-04-20

问:

原来啊,最初的个体生命,其实他的触觉、感觉、知觉是外露的,是跟万物一体的,他没有被捆绑、束缚在躯壳里成为一个敏感的、脆弱的、小小的我,当他向外去表达、去探索的时候,遭遇了外部的吼叫、揍打、伤痛等等之后,他就把跟外界一体的触觉、感觉、知觉逐渐的收回收回,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我,那个我可能就会占有欲强、自私等等。

答:

最初的生命,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一个刚来到世界的孩子,他没有明确的边界。他的皮肤和空气之间几乎是连通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手是“我的”,也不知道哭是“表达”,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别人”的存在。

对他而言,一切都是感觉的流动。

他和光是一起的,他和母亲的呼吸是一起的,他和周围的声音、温度、触碰,都是连在一起的。他甚至无法分清,什么是外界,什么是自己。他只是活在感觉里。他的意识是外露的,是和这个世界一体的。

那种一体感,是先天的,是毫无防备的开放。

不是他选择相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不信任。他把自己全然地交出去。他哭了,是身体的反应,而不是想让人注意。他笑了,是自然地流露,而不是为了取悦谁。他的每一次触摸,都是一种探索,而不是出于占有。

但问题也恰恰从这里开始。

因为他这么毫无防备地走进这个世界,外界的回应就变得格外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能够不断获得柔和的触摸、耐心的倾听、温暖的回应,那么这种与万物一体的感觉就会被慢慢地延续下去。他会逐渐在这种回应中,建立起一个“我在世界中是安全的”信念。然后慢慢地,有节奏地发育出一个清晰但不封闭的“我”。

但现实并不总是这么理想。

太多时候,回应是迟到的,是冷漠的,是粗暴的,甚至是带着情绪的暴力。一个孩子在用最纯粹的身体知觉触碰世界的时候,被一巴掌打了回去,被一声呵斥震住了,被忽视得几乎消失。

那一刻他不懂为什么,但他吓到了。

他感觉疼,感觉到有东西不对劲。于是他开始本能地收缩。他不再全然交出感知,而是小心翼翼地试探。他会在哭之前先看一眼大人的脸色,会在想靠近前先问一句“可以吗”。

他的意识开始从外向内收缩。

他的知觉、触觉、情绪、表达,一个一个地被他自己慢慢地关了起来。不是因为他不想感受,而是因为他实在撑不住那种没有回应、甚至是被打回来的疼。

他需要一个方式来活下去。他就造了一个小小的“我”。

这个“我”有点像一座小房子。他把自己关在里面。他在里面可以偷偷地想、偷偷地感受、偷偷地期待,又偷偷地把那些期待收回去。这个“我”就是一种应对机制,是那个被吓到的孩子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办法。

可是,这个“我”是封闭的。

它不像最初的那个感知状态,是张开的,是融入在世界里的。这个小我怕再被拒绝、怕再被打回去,所以开始变得谨慎、警觉、小心、设防。

慢慢地,他不只是收回了自己的情绪,还开始学会“要什么”“争什么”“抢什么”。因为他的“得到”从来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努力、需要讨好、需要竞争。

于是,占有欲开始生根。

这个小小的我开始想:“如果我拥有了它,我就不会再被拒绝了。”“如果我变得更强,我就可以保护自己了。”“如果我控制住别人,我就不会再那么受伤了。”

他的控制、他的自私、他的占有,其实都是防御。

是为了让自己不再那么容易受伤。

但没有人告诉他:你其实早就可以放松下来了。你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吓得发抖的小婴儿了。你可以张开来,再次去感知这个世界。你可以重新连接,而不是一直待在那个小房子里。

问题是,他不知道怎么出去。

那个“我”已经被他当成了“自己”。他以为控制就是力量,以为收紧就是安全,以为与人隔离才不会再受伤。

但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象。

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最强硬、最控制的人,其实内心最脆弱。他们习惯用外在的把握来掩盖内在的不安。他们特别怕失控,因为一旦失控,就像是那个小时候被打回去的自己又回来了。他们不允许自己软下来,不允许自己说出“我好难受”,不允许自己哭。

这就是那个小我的代价。

你从一开始的全然开放、全然信任,慢慢变成一个满身盔甲的人,甚至连自己都不敢碰自己一下。

你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你有时候也会梦到小时候那种感觉。你会在某些音乐、某些画面、某些温柔的眼神里短暂地回到那种和世界一体的感受。那一瞬你心里会泛起某种想哭的情绪。

不是悲伤,是一种久违的熟悉。

那就是最初的你,还在,还没死。

只是你把他藏得太深了,深到你自己都不太敢去找他。因为你怕,一打开那个门,所有过去的疼都会一股脑地扑出来。

但你知道吗?那个被你收起来的自己,其实一直在等你。

不是等你变强,变成功,变完美。而是等你有一天,敢再一次用全身的感知去触碰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还会伤人,哪怕有的人还是不回应你,哪怕你会再一次感到被拒绝,但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毫无防备的小孩了。

你现在有能力去回应你自己了。

你可以抱住那个当年收缩起来的自己,对他说:我知道你怕,但我在。我会慢慢带你出来,不急,不催,不勉强,但我们不再逃了。

你也许还会收缩,但这一次,你知道那不是终点。你只是需要一点时间,一点允许,一点练习,把那一层一层被打回去的感知,再一点点拿回来。

你没有消失。你只是暂时躲起来了。

而现在,你可以一点点回来。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