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外界的粗暴回应建造了“我”这个幻觉
2025-04-20

问:

我存在了,但没有人回应我存在,或者别人用冷漠、暴力、拒绝来回应这个存在,就会让一个脆弱的控制欲强的很小的我悄悄的诞生,自闭症有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么诞生的,当然它必然带着家族的潜意识,就是比出生后的冷漠、暴力、拒绝对待建立起来的脆弱的我、控制欲强的我更要封闭n倍。

答:

小时候,那个“我”本来只是想发出一个简单的信号:我在这里。哪怕只是轻轻的一声回应,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停留,哪怕只是一次模糊的接纳,都可能让这个小小的“我”在心里默默地松一口气,觉得,嗯,我存在,是被允许的。

可现实常常不是这样。

不是因为别人坏,而是因为太多人自己都没有余力。他们早已习惯了否认、压抑和防御。他们的回应往往不是温柔的接纳,而是冷冷的推开,是一句打断,是一句“你别闹”,甚至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一种暴力的边界感——你再靠近一步,我就要失控了。

于是,“我”的发出,被碰得粉碎。一个孩子本能地保护自己,最直接的做法是退回去。退回身体里,退回脑袋里,退回自己的小世界。这是第一层的封闭。

可他还是想活下去。他开始构建一个“我”来保护真正的自己。这个“我”是仿造出来的。它很紧张,很敏感,很怕再被否定。它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高度警觉,它想要掌控一切变化,以避免再次受伤。

这个“我”就是你口中那个脆弱、控制欲强的小我。

这不是错。是聪明。是那个孩子在无依的处境中,为了活下去发明出来的生存机制。只是,它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这个“我”,不是自然流动的,是绷着的。它随时都在扫描外界有没有危险。有没有人不回应我,是不是我又不被需要了,我是不是做错了,有没有人不喜欢我,我是不是说话太多了,是不是太少了,是不是该再做点什么,是不是该更努力一些。它永远处于一种微妙的紧张状态,它必须“掌控”住这个世界,哪怕是控制自己的话语、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动作。

这就是控制欲的来源。

控制,是为了活着能更安全一点。

但控制本身却慢慢演变成了新的牢笼。

一旦外部反馈跟不上预期,那个被保护起来的真我又一次失语了。不是因为不想说,而是因为说了也没用,没人听。或,听的人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听。于是,一个微妙的、被钝化的封闭再次发生。

如果这种模式持续很多年,并且在家庭系统中没有人觉察、打破,它就不再是个体的困境了,它会像一条隐形的线,一代代传下去。

这时,我们再来谈“自闭”。

人类并不是非得等到医学下诊断才叫自闭。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人,从小就把自己一点点地收起来了。他们的情绪不再表达,他们的语言变得功能化,他们的眼神空洞或者防备。他们很早就学会了:靠自己就好,不求人不受伤,不表达就不被拒绝。甚至连需要爱、需要关注、需要理解这种念头,都学会了提前掐灭。

这是无声的自闭。

是真正的孤独感的起源。

而更深的那种医学意义上的自闭症,可能正是在这种心理闭合状态的基础上,叠加了更深的生理、家族潜意识与神经系统的异常调节。这是一个更复杂的结构,不只是“心理”的问题,也可能是“多代记忆”的生物层级反应。

你看,有时候一个孩子出生,就像是承接了某一代的伤。他明明还没经历那么多拒绝、冷漠,但他的感知系统已经关闭了。他似乎“预知”这个世界不会回应他。他的神经系统早早就上了锁。这不是单一事件的结果,是家族、文化、关系、情绪、语言所有要素的混合。

很多人小时候也并没有真的遭受暴力,但他们依旧活成了一个过度控制、极度自我压抑的小人。他们总是试图做对,总是担心做错,总是带着一点轻微的战栗感。不是怕世界,而是怕“不被世界接住”。

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从而失去仅有的一点连接。

怕自己表现得不对,被丢下。

怕别人厌恶我,不理我。

怕失控。

怕软弱。

怕暴露自己其实很想被抱一抱。

这种怕,就成了控制的种子。

控制不只是对外部事件的把握欲,更是对内部情绪的压抑。每一个“我不应该这样想”“我不能这样哭”“我不能让别人看到我需要帮助”的瞬间,都是在强化这个控制的小我。它不是坏的。它只是怕。

而每一个“怕”,背后都藏着一个“渴望”。

渴望回应。

渴望被好好地看一眼,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是有一个人说:“我看见你了,你不用强大,你不用聪明,你不用表现得很好,我还是愿意靠近你。”

当这样的回应缺失太久,人就不再等待。他们会主动撤离。他们会说:反正你们都不懂我,那我就不说了。他们会在表面上说“我不需要”,但身体却已经在喊“我撑不住了”。他们会用冷漠包裹自己,用理性护住情绪,用效率压住混乱。每一个看上去成熟、理性、自律的人,可能内在都住着一个很早就关闭了声音的孩子。

这个孩子太早就懂了人情世故。

太早就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太早就知道要靠自己活下去。

而这个“太早”,恰恰是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由感、流动感、创造力的根部。一个孩子原本可以疯跑、乱笑、随口说梦话、想哭就哭、想画就画,但现在,他先要评估一下,这么做会不会不合适?别人会不会不喜欢?会不会显得我很奇怪?

你看到没,那个“控制欲强的小我”早已在替这个孩子做决策了。他是爱这个孩子的。他的出发点是保护。他不坏。他只是……不自由。

而这个“自由”,正是你想回来找的。

不是回到过去那个脆弱的自己。而是,在看清所有防御、所有控制、所有拒绝的根源之后,依然愿意轻轻说一句:我还在。

不是让那个小我消失。是让他有一个地方可以坐下。

他已经守护你很久了。

现在你长大了,可以慢慢靠近他、理解他,甚至在某一天,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不用再那么辛苦了,我已经能回应我自己了。

这,就是转化。

不是对抗,不是否定,不是压住那个控制欲。而是温柔地对他说:你已经保护我很多年了,现在,换我来陪你。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