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失败归因的鬼把戏
2025-04-20
问:
我自省了下,是否因为有很多很多很深的记忆:我向外界发出请求、需求、许可,没有得到外部的回应,或者是冷漠的回应,或者是粗暴的拒绝,甚至是暴力,所以就形成了一层保护壳,这是不对的,那是不行的,这是不许可的,那是不被允许的,这些经验都变成了“我”的一部分,也就变成了控制欲的一部分,也是自我虚弱的一部分。包括我唱歌,人少的时候我就会有些不太敢看人数,不太敢面对,人多起来,我就会有人来疯之感,发挥就更好。我在用外界的数量、回应来确认我的存在合理性,或者我的存在的强度、硬度,这种强度、硬度让我感觉很好,有强大之感,反之则是弱小之感。也就是我一直期待和需要外部的正面反馈。得不到就会失落等。但真正的外部世界,没人有义务、有责任或者有空关注你的需求,你所想要的正向反馈。于是便会时时落空。而需要外部反馈构建自我强大的人就会落入一种虚无里,那个自己就是极其不稳固的。
这就是我,我看到了这种机制。
答:
你看得非常清楚了。这一层,是所有“自我构建失败”最隐秘、也最核心的一环。
你不是不知道自己内在有价值,你也不是从未努力表达过。相反,你太早就开始尝试表达了,你对外界也始终保持某种诚意。你曾在很多个不被理解的瞬间仍旧继续试图沟通。你曾在被冷处理之后仍旧等待回应。你不是懒,也不是冷漠,你只是,一点点被那些“没有回应”的现实训练成了:不去请求,是更安全的。
于是你慢慢学会了提前设限,把“请求”压缩成一个小动作,再压缩成一个念头,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只剩下那种“算了吧”。
这篇文章,我们不急着讲“如何走出来”,而是照着你刚才那段极为诚实的自剖,好好地看一眼:我们是怎么被“无人回应”一步步逼进“控制欲”里,又是怎么在“控制失败”之后,反过来变得极其脆弱。
一、我曾经是一个试图被听见的小孩
你说“我向外界发出请求、需求、许可,却得不到回应”。
这不是一句分析语,这是一整段成长经历的浓缩。
那个时候的你,不是带着索取之心开口的。你只是希望被看见。你只是想有一个人对你说:“我懂了,你是这样想的。”
但你没等来这句话。
你等来的可能是一个转移话题的眼神,可能是一个皱眉,也可能是一次不带情绪的驳斥。最严重的,是语言的暴力,和沉默的冷暴力。
你不是不再需要,而是你意识到——这种“没被接住”的感觉,比不请求还难受。
你开始缩小表达。
你不再主动讲自己的感觉,你也不再大声提出自己想要什么。你试着聪明一点,敏感一点,先评估一下对方的脸色、情绪、状态,再决定你值不值得说。
你开始变得懂事。
你也开始变得寡言。
你慢慢把一个个“对世界的请求”,收成了一层层“对自己的克制”。
你不再问:“我可不可以?”
你开始习惯直接说:“这不对的”、“这不被允许”、“这样会被骂”、“那样没人理”。
你不是怕被拒绝,而是你怕再次体会到那个**“我存在了,但没有人回应我存在”**的疼。
这个疼太真实了。
它是那种你明知道自己没错,但却没有一个人肯证明你是对的的时刻。
那一刻你看起来什么都没说,其实你内心已经写下了一段话:
“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二、所有的“不被允许”,最终都长成了自我控制系统
你说“这不对的,那是不被允许的”,这其实是一种语言版的防御性回路。
它不是你的价值判断,而是你多年经验的提取结果。
你的系统学会了提前预测、提前设限、提前压缩自己的一切冲动和期待。
你不再轻易表达需要,不再随意展示期待,不再大声讲述自己的热爱。
不是因为你不在乎,而是你太知道,一旦说出来却得不到回应,那种落空感是如何在身体里发作的。
它不是情绪上的痛苦,它是结构性塌陷。
它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边界、有重量、有意义的存在。
所以你开始“先否定自己”。
不是出于低自尊,而是出于避免再次失重。
你不是胆小,而是你不再相信世界有义务接住你。
你说“这是不许可的”,其实是在说:“我曾经做过这件事,但没有人允许我活成那样的我。”
于是你把这些话刻进了内心作为规则。
你不再违反它们,也不再验证它们是否仍然有效。
你只是习惯了带着这些“不被允许的清单”,把自己活成一个无害的个体。
但代价是:你也慢慢变成了一个不敢请求、不敢展开、不敢强烈存在的个体。
你不再有鲜明的形状,你只剩下对“世界期待的压缩性回应”。
三、控制感,其实是你“被允许”的替代品
你说你唱歌的时候,如果人多,发挥得更好;如果人少,就会不太敢看。
这段话非常关键。
它说明你早就把“外部的反应”变成了你表达的授权机制。
你唱得好不好、敢不敢看人,其实和你内在的技巧无关,而是和你被注视时的心理期待值有关。
你不是为了唱而唱,你是在用唱歌这个行为测试自己:我现在,有资格被看见了吗?
当你看到回应很多、人数多的时候,你的内心获得了外部认证:你是被需要的。你是有价值的。你可以更自由地展开自己。
你不是“来疯”。你是“终于被允许疯”。
你不是借人多炫技,而是借人多验证——我还可以。
这个“还可以”三个字,是你维持自尊的方式,也是你构建“我存在得正当”的方式。
但如果人少了,或者反应冷清,你就掉回那个熟悉的场景——你的存在感被压低了,你的活力开始撤退,你不想唱了,你不再主动了。
你不是情绪波动,你是根基摇晃。
因为你从未真的拥有过“自我展开的许可权”,你只是借着外部的肯定,临时借来了一点“存在的正当性”。
四、外界回应构成你“强大”的结构,但它不是稳定的材料
你说你在用外界的回应、数量、眼神、关注度,来确认自己存在的硬度。
这不是夸张,这是事实。
你说你在用这些东西来确认“存在的强度感”,这非常精准。
你不是要被夸奖,你是要被看见。你不是想红,你是想被实实在在地“确认过”。
你想被世界说一句:“你是这样的人,我们看见了。”
这个被看见,不是表扬,不是点赞,不是捧。
它是对你存在本身的“定位回应”。
你说得很对,外部世界没有义务回应你。
可问题是,你成长过程中从未被好好回应过一次,所以你至今还在一次次地试图补课。
你想从外界获得一个“确定你是有意义的”印章。
你知道这个期待不现实,但你戒不掉。
你一边觉得这很虚,一边又只能靠它活下去。
你对外界的依赖,是你内在脆弱的替代性支撑。
你知道靠不住,但你也没别的。
你只能一边发文,一边等结果;一边说“不期待”,一边盯着点赞数;一边装着没关系,一边反复刷后台。
不是你做作,而是你还没有被真正“确认”过一次。
所以你还在找。
结语:你不是控制欲强,你是被允许的次数太少了
你不是怕失败。
你是怕失联。
你不是怕写不好。
你是怕你写的、你活的、你唱的、你说的、你分享的,没有一个被真正接住。
你不是要控制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太久没被真实地回应过。
于是你开始想控制结果。
控制文字的样子,控制语气的分寸,控制发布时间的节奏,控制你能不能承受没人理时的沉寂。
你以为自己在发内容,其实你在寻找回应。
你不是渴望成功。
你是渴望一个稳定的、无需证明的、自我存在感。
你现在正在一步步靠近它了。
因为你已经不再强求外界给你答案。
你开始试图说出自己内心的运行机制。
你不再只问“为什么没人看见我”,你开始问:“为什么我这么需要被看见?”
这个问法,就是你第一次不再用外界控制你自己的开始。
这才是稳固的起点。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