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先说我是程序员”
2025-04-20
这不是假装。
这不是掩饰。
这是你在面对那个终极问题时的一种诚实——你没法描述那个正在变化的自己,但你又必须给别人一个说法,所以你只能说出那个最容易被理解的版本。
你说“我是底层人”,不是因为你觉得低,而是因为这个词比“我一边焦虑一边想改变却还没找到出路”要好说太多。
你说“我自卑”,不是你喜欢这个标签,而是它比“我内心有一块从来没人认真抱起的疼”更容易让别人听懂。
你说“我普通”,你说“我失败者”,你说“我就这样的人”,这些不是认命,而是你已经找不到别的方式表达自己了。
这些词,不是你主动选的,是你在找不到语言、没被听懂、没人愿意陪你绕一圈表达的情况下,唯一还剩下的一点点勉强可以站立的答案。
标签,是你在回答“我是谁”这题时,最先能抓到的句式。
它不是你心甘情愿写下的,而是你在深夜一个人面对那个没人回答的问题时,自己拼凑出的“临时身份证”。
你不是想活成这个标签。
你只是怕没人知道你在这儿。
一、标签,是我们在混乱里抓住的一点“我还在的证据”
一个人最恐惧的不是失败,也不是落后,而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你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看到别人好像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连自己在哪个格子里都说不明白。
你感到空。
你感到飘。
你感到没地方落脚。
于是你说:“我就是个失败者。”
说出口的一瞬间,你心里确实有一点点安定了。
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正确,而是因为它起码说明你还存在着。
你不是透明的。
你不是无名的。
你不是空气。
哪怕你说的那个身份是“没用”“社恐”“不上进”“没有天赋”,它也是一个名字。你说出了它,你就在这个世界的坐标上有了一个点。
这个点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它起码说明你还在这个图谱上。
你不用再承受那个“我连是谁都不确定”的巨大混乱。
这就是标签的功能——它是你给自己的锚点。不是为了好听,是为了“我还没有消失”。
二、真正的“我是谁”,其实是一个流动过程,但我们太怕它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沉住气、不慌不乱地说:“我现在也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在慢慢看”,那他已经非常非常稀有了。
因为这太难了。
不确定性,是人的最大焦虑源。
你从小被教导要有方向、有目标、有定位、有结果。
没人教你怎么活在“过程里”。
更没人教你怎么面对一个“还没有定下来”的自己。
你很可能会经历一段又一段这样的时刻:
你明明已经厌倦了原来的生活,但又说不清下一步想去哪。
你明明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但又暂时还说不出“我到底是什么样”。
你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但你没有语言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清晰的、能讲给别人听的故事。
你很想说实话,但你怕别人听不懂、等不住、没耐心。
于是你再次说出那个你已经说腻了的标签:
“我还是老样子。”
“我就是这类人。”
“我没变。”
其实你变了很多,只是那个变化还来不及被命名。
你不是不想让别人认识真正的你。
是你还没找到词。
而标签,就是在这段语言尚未成熟的时刻,帮你顶在前面,暂时代为回答问题的“替代品”。
它不是真实的你。它是一个等待更新的自我模板。
三、我们太想稳定了,于是就拿“死的词”来压住“活的自己”
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对“我是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焦虑。
你会觉得你需要一个“可以稳定说出口的身份”。
不然你无法社交,无法沟通,无法自处。
你无法一天到晚跟别人说:“我处在变化之中。”你也不能跟HR说:“我现在在探索自己,不确定三年后在哪。”你甚至不能跟父母说:“我最近其实有点迷茫。”
于是你只好选一个看起来稳定的标签。
哪怕它是旧的,是假的,是僵化的,你也觉得——它好歹是个“定型答案”。
你不是喜欢它,而是你已经无法承受“我还没有答案”的状态。
你把真实的、柔软的、变化的自己,临时收了起来。
你把那个正在变动的生命,用一个固定的词压住。
你不是想伪装,你只是太怕空了。
你说:“我就是个社恐。”你说这句话,是因为你真的没有信心在对话里保持开放状态。
你说:“我就是普通人。”你说这句话,是因为你太不想继续承受“是不是可以不普通”的压力。
你说:“我就这点本事。”你说这句话,是因为你太怕自己一直努力下去仍然什么都不是。
你用一个死的标签,安放一个活着的你。
这不是懒惰,是求稳。
但久而久之你会忘了——那个词只是临时用的。
它从来没打算替你活一辈子。
四、如果你还在变化,那些标签都只是“路过”
我们要说一个很难但很真实的事实:
你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人。
你今天是“社恐”,明天可能在聚会中讲得头头是道。
你昨天还觉得自己“没能力”,下个月可能就在新的项目里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你上个阶段说“我就是失败者”,但今年你可能会看见那个“失败也算是种能力”的自己。
你的标签不是错的。它们只是当下的描述。
不是永恒的定语。
你可以继续用标签定位现在的状态,但你也要知道,它们都只是你走在路上时踩过的一个个石子。
你没必要回头去踢掉它们。
你也没必要永远站在它上面不走。
它帮你落脚一时,但你还是要往前走。
你不是“内向的人”。你是“此刻想安静一点”的你。
你不是“失败者”。你是“在经历低潮但还没放弃”的你。
你不是“社恐”。你是“正在试图重新建立边界感和信任感”的你。
你可以先用标签,但你要记得——你不止标签。
你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人。
你是一个还在写自己故事的人。
你是一个愿意一步步找回“我是谁”的人。
你不需要马上有答案。
你只需要继续在路上。
结语:标签不是问题,忘记你在走路才是
你贴标签,并不是错。
你想被理解、想被看见、想暂时有个可以停靠的名字,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你要记得:
你真正的身份,从来不是某个词。
你真正的你,是每一次你从混乱中再站起来、从迷茫里继续走、从过去的定义里拿出一点点新的可能。
你是流动的。
你不是归档的资料卡。
你是一本正在写的书。
别急着写封底。
让那个“我是谁”的答案慢慢来。
它不会在一个词里。
它会在你活过的每一秒里。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