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是这样的人”——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你只是想省点力气
2025-04-20

你有没有这种经验:

你刚被一个朋友质问“你怎么总是这么慢”,你立马就回了一句:“我天生慢热啊。”

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其实没有认真回忆自己所有慢下来的时刻,也没有认真分析这个慢是不是被动的、懒散的、防御的、还是内心里根本就不想靠近。你脑子里啥也没想,就只是,想快点给这个场面找个解释。

你懒得再说了,懒得想那么多了,于是你就顺手贴了个标签。

你说你慢热,是因为你懒得跟人掰扯你内心到底是什么状态。

你说你内向,是因为你不想再回溯昨天那个聚会你到底为什么插不上话。

你说你穷,是因为你实在不愿意面对你那个“既想有钱又觉得有钱人不干净”的冲突。

每一个标签,都是你大脑里贴出来的便签纸,用来快速说明一个你懒得深究的问题。

它并不代表你真的理解了自己,它只是让你省下那一大段“再往下问”的麻烦。


一、标签是我们大脑的“认知快车道”

我们的大脑,其实是非常喜欢偷懒的。

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因为人的大脑非常耗能。你一旦试图认真去分析一个问题,尤其是和“我是谁”相关的问题,你的大脑会非常疲惫。

所以它会偷偷找一条更省力的路。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你说出“我性格这样”的时候,你的脑子其实是在省事。它省去了对当下状态的再三观察,省去了从头解释的冗长语句,也省去了面对变化的不安。

你如果今天工作状态不好,朋友问你怎么了,你说“我最近焦虑”。这三个字好像能交代一切。

但如果你不说焦虑,而是去真的描述,你可能要说:“我其实不知道我现在在怕什么,也许是对项目的没底,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也许是单纯今天睡得太少了。”这一长段话,大脑是不愿意说出来的。

它太花力气了。

所以你贴上一个标签,你就可以跳过所有对情绪的扫描与描述。

这个动作非常像你手机里设的快捷键。

点一下,就能完成一整串的操作。

你一说“我焦虑”,别人就知道你要休息一下,你也不需要解释太多。

你一说“我就是不擅长这个”,别人也就不会继续追问你为啥没准备好。

从脑科学上说,这是大脑对抗“信息超载”的自保机制。但从心理上说,这是一种“假装已经理解”的姿态。

标签让你不需要理解复杂,就可以获得暂时的清晰。

它让你跳过了“探索”,直达一个“看上去有答案”的地方。


二、标签是“元认知的快捷键”,却是自我连接的终点

更隐蔽的,是标签的第二层用途。

它不仅让你逃避思考,它还让你在和自己说话的时候,用更简单的语法结构。

你站在电梯里,心情忽然低落,不知道为什么提不起劲。这时候你对自己说了一句:“大概是因为我没安全感吧。”

这时候你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安全感缺失”的所有层层波动。

你只是快速给自己找了一个元解释。

你心里确实感到糟,但你懒得拆解是哪一件事、哪个场景、哪个细节勾起的。你就直接用了这个你听过很多遍的词。

你说“我没安全感”,但你有没有看过“没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感觉?它在你身体里是肚子发凉,还是手掌发紧?它在你行为上是想逃避,还是暴躁发火?

你有没有意识到,很多你说出来的标签,其实根本就不是你自己的感受。

它是你在各种自我探索、心理学知识里“学”来的名词。

它就像你装进大脑的快捷工具,一到状态不对的时候,你就点一下。

“我是不是边缘型?”

“我是不是自恋?”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这些词,最初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但后来,它们成了你跟自己断联的工具。

你不再认真听自己真正的感受,你只是快速在词汇库里找一个匹配项,然后点一下:“好了,我懂了。”

可你并没有真的懂。

你只是让大脑跳过了你那一刻的真正在场。

标签成了你和自己的关系里的“遮羞布”。你以为你说了标签就是连接,其实你只是绕过了连接。


三、标签成为逃避“改变可能性”的堡垒

最讽刺的是,标签有时候不仅是逃避探索的工具,它还变成了对“改变”的拒绝。

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我就是这种性格啊。”

“我从小就这样。”

“我这人不适合做领导。”

这些话背后,其实是一个你说不出口的担心——

你怕你要是承认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你就得开始面对改变。

你怕一旦否定“我是内向的”,你就要开始逼自己学会沟通。

你怕一旦否定“我不行”,你就得接受“其实我一直没认真尝试”的事实。

你怕你承认了标签并非真实的你,你就不能再用它当借口。

而你已经习惯了这个借口。它太好用了。它帮你挡住了太多责备,也帮你回避了太多不愿面对的可能性。

你甚至可能已经忘了,你一开始贴这个标签,并不是为了认命,而只是为了让自己“暂时休息一下”。

但后来你开始依赖它了。

你开始真的相信它就是你。

于是你的人生慢慢开始固定下来。

那些原本可以延展的轨道,那些原本值得探索的能力,都被“我就是这样”五个字堵住了。

你活在了标签里,而不是你真正的可能性里。


四、标签像个模子,把你剪成它的形状

更深一步地说,标签并不只是认知上的省事,它还影响了你行为上的选择。

你如果说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你就会下意识地只关注负面线索。

你如果贴上“我是个懒人”的标签,你就会在面对努力时,不自觉地放弃多尝试一步。

标签不只是描述,它会慢慢变成暗示。

你以为你是在陈述事实,其实你是在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设定轨道。

你说出那个标签之后,你就会去活成那个标签的样子。

哪怕你其实可以不同。

所以,你说“我不行”的那一刻,也许你只是那天没睡好,也许你只是不熟悉那个领域,也许你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但你不想细想了。

你太累了。你只想快点找个词,快点结束这次自我交代。

于是你说出了那几个字,然后就真的以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你说出口的,是一个词。

你活出来的,是一个设定。


结语:标签不是敌人,但别让它挡住你继续问下去的勇气

我们从来不需要排斥标签。

它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帮助我们把这个世界的大量信息快速处理掉。

但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标签不能代替感受,也不能取代行动。

你可以说“我焦虑”,但说完之后,能不能再往下问一句:“我到底在焦什么?”

你可以说“我很懒”,但说完之后,能不能回头看一眼:“我的懒背后,是不是一种怕白忙一场的失望?”

你可以暂时用标签来梳理混乱,但请别让标签成为你探索自己的终点。

你可以在疲惫时说“我就是这样”,但请在恢复后,给自己一次重新观察自己的机会。

真正的自由,从来不在于你贴了多少标签。

而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那些标签,不过是你某一刻认知省力的产物。

你有没有在标签之后,继续愿意问一句——我真的是这样的吗?

你有没有敢于面对标签之下那个模糊、复杂、真实、鲜活的自己。

那个你,才是活着的你。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