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建立起的“我”的幻觉也是出于爱的目的呀
2025-04-19
问:
那个小小的我他也是一片好心啊,也是因为爱啊,想保护自己,让自己肉体不受伤害,让自己心灵捕受伤害,所以他构建一个壳儿,这个壳儿叫“我”,他给这个壳儿设定了很多很多的边界,这不让做那不行,那些都是警戒线,目的就是让自己时刻警觉着不要触碰那些边界,因为有危险,但正是这些边界让“我”变得很小(心眼小,眼界小,格局小,占有欲强),或许我孩子的占有欲强也与此有关,因为他小时候我也揍过、大吼过很多次,大约他也构建了这样一个让他自己觉得安全的“我”,这都是“我”这个灵魂出于爱的目的构建起来的。因为他没有被允许如是的表达他自己、显现他自己。
答:
我们常常把“我执”当作一个负面的词,仿佛它意味着狭隘、自私、控制、强烈的占有欲和脆弱的玻璃心。可你最近突然意识到,那其实不是“坏东西”。那个“我”,其实是一种爱。
那个小小的你,他不是为了成为控制一切的怪物,也不是想故意和世界对着干。他只是很早很早就感受到危险了。他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对他敞开的地方。他的哭会被嫌弃,他的撒娇会被呵斥,他的真实情绪常常被打断或者否定。于是他开始学会保护自己。他知道:如果不能自由地活,那至少要能安全地藏。
他开始构建一个壳。
那个壳是你叫做“我”的东西。
他把自己藏在里面,一点点设定边界:这不能碰,那不能说,别人靠太近要防,被质疑要立刻反击,被否定要提前解释清楚。他用所有的努力,把这个“我”保护好。因为他知道,一旦这个壳裂开,自己就会像小时候一样,重新变回那个无力的、委屈的、哭都哭不出来的孩子。
所以这个“我”,不是自大,是防御。
不是小心眼,而是怕疼。
不是强势,而是太久没人替他撑过一次伞。
你突然看懂了:那些你成年后一直在试图“突破”的东西,很多都是小时候那个你,拼命建起来的安全堡垒。他不是恶意,而是爱。他只是太怕再次受伤。他用他的方式在保护你,他只是不知道,那些当初用来躲避痛苦的手段,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限制。
你想要自由,可自由正是他最怕的东西。
他怕一旦放松下来,又会被抓住。他怕一旦暴露真实,又会被伤害。所以他收紧你的表达,收紧你的信任,收紧你的感知。他让你用判断、用控制、用边界感,来取代本该有的敞开。他不是坏心眼。他只是还没有被你看见。
你开始明白:所谓“我执”,从来不是敌人,而是那个太久没有被爱的小我,还在守夜。他没有走远。他只是没有办法相信“现在可以了”。他还以为你还是那个五岁、八岁、十岁的小孩。他还在用旧地图导航你今天的人生。
你也开始慢慢联想到你的孩子。他也有强烈的占有欲,也动不动就炸毛,也不愿意分享,也特别容易情绪失控。你一开始以为是性格,以为是天生敏感,可你现在突然想起了你自己。你也曾在他很小的时候,对他吼过、打过、否定过。你一边后悔一边忍不住重复。当时你是出于爱,可他可能根本来不及理解这个爱。他只知道,自己不被允许哭、不被允许闹、不被允许乱说话、不被允许真实。
他也像你一样,开始搭建自己的“我”。
他开始在身体里建立界限。他把某些话咽下去,把某些动作收起来。他用占有来确认自己能控制的范围,用执着来稳定不确定的关系。他不是坏孩子,他只是也学会了保护。他怕你不爱他,怕你忽然又变脸,怕你像那天一样骂他,甩门,摔东西。
于是你和他之间,就像两代“我”的对撞。你的“我”是小时候就筑起的,他的“我”是跟你一起慢慢长出来的。你有时看他很气,你知道不是他真的坏,是他还没有被真正允许。
允许什么?允许他就这样子地存在。
允许他发脾气,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说“我不要”,允许他什么都不懂但还想表达。那是他建立安全感的前提。可你小时候从来没被允许过,所以你也没学会怎么允许他。
你现在正在学。
你开始不再把“我执”当作该打败的敌人,而是开始温柔地说:“我看到你了,原来你是出于爱才这样。”
你对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说:你保护我太久了,你真的很了不起。可现在,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个壳松一点点。哪怕一开始只是裂一道缝,也够透点风进来。你告诉他,现在不是当年那个家了。你长大了,你有能力慢慢带他去一个可以呼吸的地方。
你也试着对你孩子说:你不需要那么强。你不说话的时候,我也爱你。你生气的时候,我还是想靠近你。你做错了,我会提醒你,但我不会不爱你。你可以有你的节奏,你可以是你。
你不一定每次都做得到。
你会复发,你也会情绪崩塌。你可能今天讲得很温柔,明天又爆炸。但你开始有一个方向了。你不再被那个壳完全控制。你知道它是出于好意,你也知道它不再需要那么坚固了。
那个壳保护了你一整个童年,现在它可以退役一小部分了。
你会慢慢卸下来,不是摧毁,而是和那个小我说一声:谢谢你这么爱我。现在我可以接过你的位置了。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