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感觉”,但你有没有根据?——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第二个切口
2025-04-19
我们每天都在做决定。
吃什么,穿什么,跟谁说话,什么时候回消息,要不要换工作,要不要结婚,要不要买保险……有的事看起来微不足道,有的事可能影响一生。但无论大小,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你是怎么决定的?
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想过“我到底是怎么做出选择的”,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靠的并不是分析、推理、数据或证据,而是“我感觉”。
你说“我感觉这个人不太行”“我感觉这工作不适合我”“我感觉这个项目靠谱”。
但你有没有追问过自己:这个“感觉”从哪儿来的?是基于真实信息,还是基于印象?是经验的总结,还是只是某种情绪的投射?
我们很容易把“感觉”当作判断力的代名词,可事实上,感觉只是一个入口,不是一个答案。
想象你正在挑一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对方说话自信、表达清晰、穿着也得体,你脑子里迅速打出一个标签:靠谱。
这其实是感性思维的工作。它非常快,几秒钟内就帮你生成了初步印象。它是基于图像、气场、语气、语速、甚至一个眼神,给出的综合评价。它不会告诉你具体哪里好,但它让你“觉得对”。
但如果你这时候能停下来问自己:他说的那些话,具体落实起来有没有可执行性?他的背景经历和项目之间有没有实际关系?我们价值观是否真的匹配?这时候你启动的就是理性思维。
理性不是怀疑一切,也不是把事情想复杂,而是让你在“感觉好”之后,再问一问:“有没有根据?这个‘好’具体是因为什么?”
你会发现感性思维像是一阵风,它可以把你吹向某个方向,但方向是不是对的,还是要你脚下走路时一个个细节去验证。而理性思维就是在走路,它会帮你看清地形、判断距离、调整路线。
这就像谈恋爱。
感性思维会让你在第一次见面后就心动,觉得“我们好合适”。理性思维会提醒你:你们聊的再投机,你知道他家住哪吗?收入来源清晰吗?三观你真的了解了吗?
这不是在泼冷水,而是在告诉你:真想走得长远,不是靠一时的感觉,而是靠你对这个人真实了解之后,依然愿意和他在一起。
你也许会说:很多事情靠直觉其实也挺准的。没错。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直觉系统,确实帮我们避开了不少危险,促成了很多快速决策。但那个直觉真正有效的前提,是你对某个领域有长期积累、有充分的输入。那时候,你的“直觉”其实已经是“压缩后的经验”。
比如一个医生看一眼片子就知道哪儿有问题,一个经验丰富的程序员看几行代码就能说哪里可能出错。他们说的是“我感觉这里不太对”,但那感觉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次判断和总结。
可很多人以为“我感觉”就是“我判断”,实际上那只是“我反应”。
当你没做过调研、没读过资料、没有分析基础数据,只凭“我不喜欢这个感觉”来下结论,那只是感性反应,不是判断能力。
这就像看天气预报和看天吃饭的区别。
看天吃饭,是你早上起来看看天色,“嗯,今天阴沉沉的,应该会下雨”,然后决定带伞。而看天气预报,是你打开APP看气象云图、降水概率、气压走势,发现“上午可能有雷阵雨,下午转晴”,于是你安排上午室内活动,下午再出门。
前者是经验加印象,后者是基于信息的计划。
感性思维帮你在复杂世界中快速导航,理性思维让你避免偏航。
再比如你在考虑是否跳槽。
感性思维会说:“我受够了这破公司,太压抑了!”“新公司听说氛围很好,看着就舒服!”
理性思维会让你列出几个维度:岗位匹配度、发展空间、薪资构成、通勤距离、试用期要求、团队稳定性等等。不是为了压住你的想走的心,而是为了确保你跳过去之后不会更后悔。
你当然可以带着情绪做决定,但你最好有能力检查那背后的依据。如果你没有建立这种能力,就容易在人生很多重大节点上,反复在情绪里兜圈子。
感性思维把你的决策变成了一次投骰子,而理性思维,是你看清桌面上的棋局之后再出手。
在生活里,最糟糕的不是感性太强,而是理性完全缺位。
感性让你活得有热度,理性让你知道热从哪里来,会不会烧伤自己。
真正的能力,是你知道“我感觉”不等于“我就这么干”。
你可以有感觉,但你要练习在感觉之后,停下来再看一眼,“我有理由相信它吗?”
那种理由,不是为情绪辩护的语言,不是说服自己的话术,而是真正能被拆解出来的逻辑。
就像你说“我想做自媒体”,你是因为“感觉自由”还是“对市场有一定了解”?你说“我不想谈恋爱”,是因为“感觉累”还是你有对亲密关系的完整认识?
如果只是感觉,它可能只是某次失败经验的余波;如果是理性的分析,那你要能讲出清晰的理由,而不是反复诉苦。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我觉得”。
而最难的,是让“我觉得”变得有结构、有支撑,能被他人理解,也能被自己检验。
你会发现,你越能用理性思维去拆你的感性反应,你的判断力就越稳,你的情绪波动也越小。
理性不是让你变冷漠,而是让你在情绪中不迷路。
从今天起,你可以开始一个小练习:
每当你说“我觉得……”的时候,问自己三个问题:
一,我的依据是什么?
二,我能不能说出三个支撑这个感觉的理由?
三,这个感觉有可能来自过去的偏见或情绪吗?
你不用立刻变得严谨逻辑,只要你愿意去查一下“我感觉”的出处,你就比昨天更清醒了一点。
就从今天开始,给你的感觉加一个句点,再补一句“我为什么会这样想”。你会发现,你的思维从反应变成了判断,你的人生也会从跟风变成主导。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