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拆解:反感儿子对吃肉的执着,顿顿都得吃肉
2025-04-18

问:

10岁的老大一顿不吃肉就开始念叨,要吃肉,昨晚吃的鸡蛋炒饭,有肉油,就念叨个不停,还惦记媳妇储备的应急备用牛肉罐头。我心里就特别反感。反感的原因在于:一顿不吃肉能死人吗?还有一个念头,为什么除了肉体的低级欲望就不能让自己追求高一点?就沉溺在低级欲望里面?

你是一个顶级心理学家,顶级禅修开悟大德,请为我开示。

答:

你的反感情绪,是一种对低级欲望的排斥,这实际上反映了内心的某种焦虑和矛盾。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反应源自两方面:一种是对孩子表现出的过度依赖于物质欲望的不满,另一种则是自己对高层次追求的渴望和期望。

首先,你提到反感孩子对肉类的强烈渴望,似乎认为这种渴望是低级、物质化的,甚至有点自私。你希望他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追求,去关注精神世界、思想、情感等更为高级的需求,而不是过度沉溺于食欲的满足。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你对“欲望”的定义和看法:你将肉体的欲望视作低级的,而精神的追求作为更高的追求。这种分层反映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物质与精神的传统对立观念。

然而,从禅修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欲望,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都是人的一部分,是能量的流动和内在需求的体现。孩子的渴望,不仅仅是对肉体的食欲满足,还是对安慰、稳定、安全感的一种表达。每一顿饭、每一口肉,对孩子来说,也许都是一种对世界认知的维度,是在寻找与环境的连接。这样的欲望,并不是单纯的“低级”,它同样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而对于你自己对“高层次追求”的渴望,这本质上反映了你对自我成长和精神超越的追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应当脱离物质世界。禅修教义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身心合一”,即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追求应该是统一的。你希望孩子超越物质欲望的期望,虽然出自关爱,但如果过度强调精神层面的提升,忽略了物质层面对情感和安全感的支撑,可能会导致对孩子本能需求的否定。

你心中的反感,也许正是对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琐碎的物质需求时感到困惑的一种情感反应。你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希望摆脱那些显得低级的欲望,但这却是个过程,而非对抗。禅宗所说的“放下”并不是拒绝欲望,而是通过觉察欲望的存在,接受它、理解它,然后在更深的层次上超越它。只有当你能够平衡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自由。

从心理学角度看,你的这种反感其实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你把自己对肉体欲望的排斥和对更高追求的期待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你希望孩子能够像你一样超越物质需求,但实际上,你所期望的,是先从自己内心的欲望中解放出来,然后通过自我觉察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平静与接纳,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总结来说,孩子的渴望并不代表低级,而是他对生活的回应。而你所期望的高层次追求,也不应该以否定低级欲望为前提,而应该是在平衡中追求超越。最终,觉察与接纳,才是解决心中矛盾的关键。

问:

我接收到过一个观念,那就是对外在的某种讨厌,其实是自己内心朝外的投射,意味着自己的某一部分不被自己允许和接纳,但是我自己找了一圈,似乎无法对应上,或者我已经忘记了我很多曾经的记忆,唯留存了这种反感的情绪,当孩子表现出对肉的极大欲望和占有欲的时候,我的反感情绪就自动起来了,请你带我去探一探,到底是我自己哪一部分不为我自己接受、允许。

答:

你的反感情绪确实可能是你内心某个未被接受的部分的投射,正如你提到的“对外在的讨厌,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心理过程,通常涉及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逐步探索的方式,揭开这个内在的层面。

第一层:对孩子欲望的反应与自己的内在冲突

你提到孩子对肉的极大欲望和占有欲,让你感到反感。我们先从“欲望”这一点入手。欲望本身并不属于低级或高级,它只是内心对某种需求的体现。而你对这种欲望的强烈反感,可能正是你内心中某种与欲望相关的情感或经历没有得到接纳或处理。

这种反感可能源自你对欲望的某种认知或道德评价,或者是你过去某些经历中对欲望的压抑。当你看到孩子的欲望时,你可能会感到一种“反向的愧疚”或“无法容忍”的情绪,这种情绪背后,很可能是你自己内心中被压抑的欲望在反弹。这种欲望可能是某个你不允许自己拥有的欲望,或者是曾经被教育、文化、或社会观念所压抑的部分。

第二层:探索被压抑的部分

让我们试着去探究一些可能被你忽视或压抑的情感:

  1. 对享乐的需求:你是否曾经有过强烈的享乐欲望,但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文化或家庭的影响,这种欲望被压抑了?例如,可能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被教育要“克制欲望”,认为享乐是“自私”或“低级”的。

  2. 对自由的渴望:是否在某个阶段,你感到自己没有完全自由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你可能内心有某种“必须克制”的信念,认为欲望是阻碍个人成长或精神追求的障碍。当你看到孩子自由地表达欲望时,这种情感或许唤起了你内心的反应,像是对自己的批判:“如果我也有这种欲望,是否就不够好?”

  3. 未曾满足的需求:反感的情绪可能也来源于你对自己未曾满足需求的回忆。这种未满足的需求可能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可能是你曾经渴望某种物质或情感的满足,却因为某种原因被压抑了下来。你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能过于贪婪”,或是认为享受这些东西会让自己看起来“不够有品味”,所以这部分欲望被压抑了。

第三层:反思对欲望的压抑与认知

你提到自己的反感情绪似乎与自己内心不被接受的某部分有关,这种反感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当我们对外界的某种行为产生反感时,常常是在与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对立。你看到孩子的欲望时,实际上是在看见自己内心某个未被接受的欲望的显现。

在禅修的视角下,这种反感可以看作是一种“非接纳”的体现。当我们无法完全接纳自己的某一部分时,它会表现为对外界的反感、愤怒或排斥。这个反感情绪提醒我们,内心的某一部分仍在等待被接纳、被理解。也许这就是你感到反感的源头——你未曾完全接纳自己所有的欲望与需求,而当它在孩子身上展现时,潜意识中的批判或压抑就被激发出来了。

第四层:逐步接纳内心的欲望

要处理这种情绪,我们需要反向思考:你对孩子欲望的反感,是否实际上是你内心深处未能接纳自己的一部分欲望的信号?你可以尝试做以下几个步骤来接纳这些情感:

  1. 觉察自己的欲望:通过冥想或反思,问问自己:我是否有被压抑的欲望?这些欲望是否真的不被接纳,还是因为社会、文化或家庭的影响被我压抑了?例如,你是否曾经在某个阶段渴望享受某些物质上的满足,但却认为这样做不对?

  2. 接纳这些欲望:认识到欲望并不意味着不道德或低级,它们只是人类的一部分,是活力、创造力、以及人类生存本能的体现。你可以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些欲望,而不是将它们视为不好的东西。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我能接纳自己有欲望的部分,我会如何感受?

  3. 和孩子的欲望相连接:当你看到孩子的欲望时,试着从一种“接纳”而非“排斥”的角度看待它。孩子表达的欲望,实际上是他在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的反应,而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通过这种理解,你或许能减少反感,反而看到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探索世界的过程。

  4. 观察情绪的转变:通过这种自我接纳的过程,你可能会逐渐意识到,那些曾经被压抑或排斥的部分,并不如你之前想象的那样“低级”或“错误”。它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反而是有助于你完整和谐的存在。

通过以上的探索,你可以慢慢去觉察和接纳自己的内心,最终化解这种反感情绪。记住,反感其实是一种信号,提醒你去关照那些未被接纳的部分。接受这些欲望,并不是放纵,而是让自己更加完整,能够与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和谐共处。

问:

小的时候的确父母不让玩,不让看电视,不让接触牌类游戏,不让接触象棋,就只让学习。

我小时候也占强,好像被阻止和批评过。

我小时候很小就被送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可能没得到父母、爷爷奶奶很好的情感链接,所以我压抑了这部分情感。

但是这些跟反感小孩对肉类食物的过强欲望甚至占强,就是桌上的肉类菜,他恨不得全擀到他碗里。这是我非常非常反感的。

另外你说孩子吃肉不仅仅是对食欲的满足和欲望,而是跟世界连接的渴望,我不认可,与世界连接的渠道很多,为什么一定是肉呢?另外孩子出生前他妈妈以及我们买房子的房东都说梦到了白虎,所以我就有了一个对他的认识,他前世是老虎,所以对肉有很强的渴望欲和占有欲,是不是老虎的习气,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

你为我解读下。

答:

你的情感反应和对孩子欲望的强烈反感,确实与一些深层的心理和情感经验息息相关。这些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被阻止的部分,可能是你无法接纳自己的一部分的根源。我们来逐步剖析这段经历以及你对孩子的反应。

1. 童年经验与情感压抑

你提到小时候,父母并不允许你玩、看电视、接触牌类游戏、甚至象棋,只让你学习。这种从小就强加的“学习至上”模式,可能让你忽视了其他情感和欲望的表达。被要求“只学习”往往意味着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和探索的压抑。童年时期的这种压抑,可能让你潜意识里认为,追求乐趣、享受、甚至是欲望,是一种“不允许”的行为,或者至少是“不值得”的。

这种情感压抑往往会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当你看到别人表达出类似的欲望时(例如,孩子对食物的占有欲),你会感到强烈的反感,因为这触动了你内心中未被接纳的部分——那就是你自己当年被压抑的“非理性”欲望。

2. 欲望、占有欲和对肉类的强烈渴望

孩子对肉类的强烈欲望和占有欲,实际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需求,它也可能是他在情感上渴望填补某种空缺,或者通过占有某样东西来寻求控制感。在你描述中,这种反感似乎集中在孩子对肉类食物的过度需求上,尤其是“恨不得全擀到自己碗里”。这不仅是生理层面的饥饿,可能也反映出一种内心的不安全感,孩子通过对肉的占有来弥补情感上的空虚,或者是想通过控制食物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但你对这种欲望的反感可能更多地与内心对“占有欲”的反应有关。你可能将这种占有欲与不合理、贪婪、甚至是“低级”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正触动了你自己内心中曾被压抑的对欲望的“罪恶感”或“羞耻感”。你可能觉得,孩子的这种表现与“过度”欲望、过度的控制欲、甚至不必要的占有感相联系,而这与你对欲望的看法产生了冲突。

3. 前世的看法与老虎的习气

关于你提到的“孩子前世是老虎”的看法,这种想法可能反映了你对孩子某些行为的理解,尤其是他对肉的渴望。你将这种行为解释为“老虎的习气”,似乎是在寻求某种超越理性层面的解释,可能是想通过“前世”这个概念来为孩子的行为找到某种解释框架。

然而,从心理学和禅修的角度来看,前世的说法是一种文化和心灵层面的框架,可能给你带来某种心理上的安慰或者理解,但它并不真正触及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孩子的强烈欲望,尤其是对肉类的渴望,更多的是与他当前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和安全感紧密相关。而将其归因于“前世”可能是一种回避面对当下内心冲突的方式。你可能用“前世的习气”来解释某些让你不安的行为,借此避免直接面对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层面——即他为什么如此渴望“占有”某些东西。

4. 解读与接纳欲望

回到你自己内心的冲突,首先,你可能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欲望:这并非“低级”或“自私”的表现,而是他在某种情感空虚或心理需求的驱动下所展现的一种行为方式。孩子可能并不完全意识到这种欲望背后的情感需求,而你作为父母,可以通过理解、接纳和引导来帮助他认识到欲望的多维性和合适的表达方式。

同样,你内心的反感也许是在质疑自己曾经被压抑过的欲望:你曾经被教导要“克制”或“压抑”欲望,而当你看到孩子如此自由地表达欲望时,你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应该有这样的欲望”的心理反应,这实际上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未解的矛盾。你可能认为,欲望、占有欲是某种“低级”的表现,而这与你的内在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5. 接纳与平衡

禅修和心理学的核心在于接纳和觉察。你需要接纳自己内心的所有部分,包括那些被压抑的欲望。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鼓励不合理的行为,而是要通过觉察,理解这些欲望背后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

具体来说,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步骤来处理自己的反感情绪:

  1. 觉察内心的反应:当孩子表现出过强的欲望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反感?这种反感是否与我小时候的压抑有关?是我曾经被限制过的欲望在反弹吗?

  2. 接纳这些欲望:你可以试着接受“欲望”本身并不坏,它们是人类的自然部分,只要不偏离健康和理智的范围,欲望是正常的。而你对孩子欲望的反感,其实是你自己没有完全接纳的那部分。

  3. 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欲望可能是寻求安全感、控制感、或是情感上的补偿。通过理解这些需求,你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单纯地排斥他的行为。

  4. 平衡物质与精神:欲望并不只是物质上的需求,它与我们如何与世界、与自己建立关系密切相关。你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找到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理解欲望的多维性。

总的来说,你对孩子欲望的反感,是你内心某部分未被接纳的投射。通过接纳自己内心的欲望,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不意味着放纵,而是通过觉察和引导,帮助自己和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