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才是共鸣的本质
2025-04-15
共鸣这件事,说穿了,就是一句“你说出了我没说出口的话”。
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一篇文章突然眼眶一热,不是因为你提供了多高明的观点,也不是因为你用词多漂亮,而是你刚好替他说出了他自己也说不清、但又一直压在心里的那个感受。他没能准确表达,是因为他不擅长语言表达,或者说,没空去整理那团模糊的情绪。而你做到了,所以他被你打动了。
这不是巧合。这是写作者最基础的功课之一:理解一个人还没说出来的东西。
理解那些“未说出”的,其实比理解“已说出”的难多了。因为后者你只需要听见,而前者你得感知。这种感知,不靠听关键词,不靠套路识别,而靠你有没有进入那种情绪的能力。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卡顿、无力、愤怒、内耗、放弃过后又不甘。只有你真的经历过,并且诚实地面对过它们,你才有可能“准确地”说出来。
共鸣不是靠技巧堆出来的。你可以模仿十种写法、读一百篇爆款文章,但你仍然无法复制“他说的就是我”的那种震动。因为这种震动,是一种“我终于被理解”的情绪,它必须是精确的、具体的、诚实的。
很多人以为共鸣是“讲出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场景”,比如“深夜刷手机”“孤独一个人走在路上”,这些表面上似乎能共鸣,但其实只是激起了一点点感同身受的氛围,不足以真正留下来。真正让人停下脚步的,是你说出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说中的那个瞬间。
比如他一直说“我想要自由”,但你写的是:“你想要的真的是自由吗?或许是面对一次次领导的PUA,你十分憋屈的屈服后,走在深夜的霓虹灯下,疲惫的想着:何时是个头啊!妈的,老子不干了。但第二天一转头还是笑眯眯的面对着领导。对,你想要的是安全感下的说不的勇气。”他说的是一个词,你写出的是他词背后的挣扎。这种穿透,才是共鸣。
再比如,一个人经常说“我想变得更好”,你写的是:“你真的是想变好吗?还是你想做你真正想做的自己?想崩溃就让它彻底崩溃,想骂人就敞开了骂...”这一击,才叫准确。这种准确不是靠想象得来的,而是靠你真的去体会,真的去理解那些情绪的内部结构。不是靠语言美化,而是靠语言的诚实。
而当你说出这一层之后,如果你还能再提供一点点方向——不是那种空泛的“你要相信自己”,而是实实在在的下一步,比如:“你可以从每天写一百字开始,不为了成为作家,只为了重新感受到你对世界还有表达的权利。”那么对方可能真的就迈出一步了。
共鸣,是先说出他没说出来的话,再给出他能抓得住的一小块木板。
这一整套过程,关键不是多精妙的表达,而是你有没有真正地看见过人,也看见过自己。你不能急着给解决方案,你得先把对方卡在哪里看清楚。你得先陪他一起蹲在情绪的角落,再慢慢抬起头,指一下那个他还没注意到的出口。
所以,写作真正的难,不是写得对,而是写得真。写到别人都沉默,然后说:“这好像我啊,但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这不是语言的功夫,这是你作为一个人,有没有愿意去触碰真实的勇气。
共鸣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抵达的。
它不是靠编造,而是靠抵达那个“人还没说,但确实存在”的部分。
你要去练的,不是如何措辞,而是如何看见。
看见人是怎么逃避的,怎么伪装的,怎么扭曲自己以适应现实的。
看见那些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微妙结构。
看见那些看似无所谓,实则早就绝望的心路过程。
当你看见得够多,你就知道该怎么写。
写的时候不要为了写得好看而写,而是为了让人看见自己。不是你多会写,而是你刚好把他照见了。
这才是“共鸣”的本质。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