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讲透写作要“打中用户痛点”
2025-04-15
我们总说,写作要“打中用户痛点”。可到底什么是“痛点”?为什么别人一开口就能让人点头如捣蒜,而你写了一千字,却连个赞都没有?
真正的痛点,往往不是用户自己说出来的。就像一个人说“我只是最近没动力”,其实他可能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过太多次都失败了”,所以不敢再信了。他不是没动力,是害怕再一次白费力气。
抓住痛点的第一步,是别把用户说的话当真,而要听出“他说这句话时的状态”。那种说一半、藏一半的情绪,那种想靠逻辑掩盖崩溃边缘的无力感,那种明明已经很累,却还在自我要求“不能太差”的倔强,这才是你要写的。
要做到这一点,光靠“同理心”不够。你必须对人性的力学有精准的体感。人会在哪些地方忍着?会在哪些地方爆发?什么时候嘴上说不在意,其实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你要去抓这些矛盾点、撕裂感和真实动因。这就是“共鸣”的入口。
你能不能写出别人不敢说、没说出口但心里确实有的那个东西?如果能,那就是杀伤力。如果还不能,那就练。
怎么练?
你不能总从“我要写点什么”出发,而是要从“他心里怎么卡住的”出发。比如:
他说“我没时间”,你不要写“如何高效管理时间”,而要问:他是真的没时间吗?还是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该先做什么,因为做了也看不到希望?这时候你写“当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信心管理的问题”,他才会心里一震。
又比如,他说“我现在焦虑”,你不要上来写“5种缓解焦虑的方法”。焦虑的本质是控制欲无法实现。他为什么焦虑?是因为他知道明天要开会、要交报告、要面对批评,而这些他都不能掌控。那你就写:“你不是在焦虑未来,而是在焦虑自己无能为力。”这句话一落,他就知道:你写的,是他。
而共鸣的出现,不是因为你给了解决方案,而是你让他觉得“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是你为他描述了他自己说不清的感受。这种“被照见”的体验,是内容的真正杀手锏。
怎么才能写出这种“照见人心”的东西?这里面有一条关键路径:你不能怕看人类的脆弱。你不能怕痛、怕丢人、怕矛盾。你要比读者先一步赤裸,把那些你自己都不太敢承认的动机、耻感、委屈、愤怒先写出来——不是为了哭诉,而是为了“指认它”。你越能把人性之中那些暗处说得干净有力,就越能打动人。
所以你需要训练的是“对情绪动因的钝感力剥离”和“对语言转折点的警觉力”。
前者指的是:当用户说“我已经努力过了”,你不要直接相信。你要问自己:“他所谓的‘努力’,是不是真的努力?还是只是‘不甘心’的表现形式?”他到底在表达“已经没希望了”,还是在表达“你们都不懂我其实有多难”?这是要靠大量观察、体验、抽丝剥茧的。
后者指的是:当一个人说“所以我就不做了”,这就是一个语言转折点。你要能听出来,“所以”背后是“心碎”还是“愤怒”?是“自我放弃”还是“自我保护”?如果你听不出来这些分辨,那你写出来的内容只能是平面的,说教的,套路的。
你要练习的是:“听人说话时,听他说了什么,也听他说漏了什么”。因为人类最真实的需求,从来不是他们说出来的那句,而是藏在那句背后不敢说的。
所以真正抓痛点的能力,是一种“照见他人本质需求的敏锐度”。它不是技巧,是一种训练出来的感知力。
你每写一句话,都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写的这句,是他已经知道的吗?”如果是,就删掉。人不会被他已经知道的东西打动。
第二,“这句有没有说出他不敢说、没说出、说不清的那一层?”如果没有,那你只是在复述。
第三,“这句有没有一种‘我说出来了你就不能再逃避了’的力量?”如果有,那你就摸到共鸣的开关了。
你要的不是写出一个“好点子”,而是写出一种“击中”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逻辑说服的,而是某种情绪被准确描摹出来的轻微震动感。这种震动,才是用户转发、评论、收藏的真正理由。
当你能持续写出这种“让人沉默”的句子,痛点就不是你去找它,而是它来找你。你自然会成为那个“总能说出我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个人”。而这个能力,不靠公式,不靠段子,它靠你一次次“走进他人心里的黑暗角落,然后点一盏灯”。
如果你愿意开始,我们可以慢慢练。练你自己的痛点识别力,练你的语言雕刻力,练你不怕看见人痛的勇气,练你敢说出人性真相的诚实。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