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2个让我停下来思考的瞬间:在我身上落刀的地方》
2025-04-14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专门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被讨厌的勇气》这类作品,说实话我早些年读得太多了——无论是内容所依的阿德勒心理学,还是书中那种“回到主观世界”、“不被他人评价所驱动”、“幸福来自勇气”的命题,几乎都能在佛学、道家,甚至王阳明的心学中找到更本源、更通透的表述。


所以说要有什么冲击,并没有。


但若你问我一句:“这本书有没有打穿你认知系统以外的东西?”我会一边说“没有”,一边却又忍不住去想——它真的全无作用吗?


不是的。它当然不新鲜,但它确实不缺少触动我的价值锚点。它在一些我“自认为已然穿越”的地方,留下了痕迹。它不像以前的书那样击中我、颠覆我、引我进入某种深层的震荡,它只是划了一两刀,轻轻地,让我意识到:哦,这一块还差点火候;哦,那一块,我以为过去了,其实还在运行。


于是,我才决定把这段阅读后的思索写下来,不是为了总结它讲了什么,而是为了反省-回应那个在不断探问中的自己。


阿德勒这样问,“你是否将‘明白自己为何生气’当作延迟行动的托词?”


这句话触动我了,但我不认为它是我当下状态的描述。以前确实是那样,我会陷在情绪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断重播、不停分析,不知道自己其实不过是在原地打转。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可以直接看着我的生气,它起了,它在,我不试图压它、不试图立刻转化它。我让它显现出来。


我看着它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出现,我知道你不是真的想要发脾气,你只是在用这个方式说“我受过伤,我不想再被那样对待了”。我不会急着让你“好起来”,你不需要“好”。你可以在这儿,就这样在这儿,不用解释,也不用改变。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不是“解释”,更不是逃避,而是彻底地让那部分未被照见的自己从阴影里站出来,然后说一句:“你现在不会再被伤害了,你可以自由了。”


很多人谈“改变”,谈“行动”,可我现在不想谈那些。我只想谈“我是否完整地允许那个当下的我存在”。只要这一点做到,其他的转化都会自己发生。


阿德勒的文字让我思考,一直在“系统地探寻真理”,这个过程是在解构自我,还是在加深我执?我也想了很久。


这一点确实值得反思。


我不敢拍胸口说我一直在“解构”。有的时候,我恰恰是在建构一个“更觉知、更清醒、更少挂碍”的新自我形象。甚至,我也能感受到有些内容写出来,是在写给某个“更好的我”看的,是在对某个尚未成为的自己进行召唤。


但我也必须承认,尽管有构建的成分,这一年多以来,内在确实是有变化的。以前当我看到别人有成绩、被认可时,我的第一反应总是掉进对比——不是妒忌,而是落差感,一种“为什么我还在原地打转”的刺痛。然后这种情绪会反映到日常的拖延里,让我停滞,让我否定自己手上的事,因为自我感觉到“它好像没用”。


但现在,这个回路基本断了。情绪仍然有,但它不再主导。我照常推进我该推进的事情,哪怕它现在没有反馈。我不会再为了“结果没有到”就质疑“我做的是否值得”。这点的稳定,是我真正承认自己成长了的证据。


阿德勒让我看到我可能深陷在“看见底层逻辑”的偏好里,这是事实。我确实热衷于分析系统、反刍模式、追问本源。这一套路径,帮我走出了很多迷雾,也让我建立起自己的认知骨架。但我也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如此执着于“看清楚”?


因为我相信,看清楚和没看清楚的差别,是天壤之别。


花一辈子看懂一个问题的人,和花一分钟看清楚的人,他们活出来的生命厚度、生命自由,真的不一样。我愿意花时间,不是为了显得深刻,而是因为我真的想把这个“我”,从最深的执着里一点点拆开,让它真正可以自如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不是为了“分析”,是为了“脱身”。


阿德勒讲人为什么痛苦,说是因为太在意“他人的视角”。我看完这一章没有特别的触动,因为这个概念我太熟了。我这些年一直在修“无我”,书中说的“他者视角”,说白了就是“分别心”。当人不再将自己与世界割裂开,不再执着于我和他、主与客、善与恶的那种二元时,那些“评价”就不会再构成困扰。


所以我觉得他讲得没错,但还不够深。他说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而我更在意的是“我是否放下了想要被喜欢的本能”。


这两者之间差了一层觉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完全没有“认可欲”。说实话,我曾经极度渴望它。因为小时候总觉得得不到。我做得好、拿了成绩,父母是认可的,可是他们不会表达,我能记住的、反复回放的,是那些没被肯定、被批评、被忽略的时刻。那种“我是不是不够好”的种子,一早就种下了。


它驱动我去努力,去想成为“有价值的人”。


而我也确实曾长时间把“被认同”当作内在自我确认的主要路径。但这几年修行之后,这一块慢慢松了。现在的我,内核更稳、更丰盛,很多事情不需要外界说一句“好”,我自己心里就知道它对不对、该不该做。我开始信那个“本自具足”的感受,它不是头脑里的信仰,而是身体底层发出的那种安稳感。


现在的我,仍然会渴望“被看见”,但已经不依赖于此了。


我不否认我创作时依然有动机,希望作品能被转发、点赞、认可,希望能因此带来一些收入和知名度。这个动机还在。但它不会拽着我不动。我可以同时拥有动机,又不被动机束缚。我允许我现在的这个阶段就是“还在介于依赖和自由之间”。我没有要假装纯粹。


如果非要说我为什么继续做这件事,我想,是因为当我这样做时,我能感受到自己在活着。这种“在”感,比“对世界有无贡献”更重要。


阿德勒讲“幸福是感受到你在为共同体贡献”,我不完全同意。


对我来说,幸福从来不是结果,不是他人的反馈,也不是“有意义”。幸福是:我是否感受到我就在这儿,毫无挣扎地存在着,不需要评估、也不需要完成。


这本书还引起我另一个反思,“我是否能在每段关系中建立平等感”,讲实话,还不完全能。我以前在关系中很容易起“评比心”,觉得这个人不如我,就升起一种优越感;遇到强的人,又会有隐隐的自卑和退缩。那种状态本质上是内在不稳的表现。


我现在修平等心,是在练习“放下横向排序”,不再用“谁比谁好”来定义任何一段关系。人与人之间,不是排序,而是呈现。你是你,我是我,各有各的修法,各有各的功课。我们不是在竞争,而是并行-各美其美。


最后是关于“信任”的部分。


现在我越来越靠近一种“单纯的信任”——不是信这个世界会善待我,也不是信别人不会误解我,而是信“我在的时候,一切自然会回应”。


这种信任,是我内在觉知系统沉淀之后自然生出来的。我不再用脑袋猜,不再用经验推理,而是更多时候,让身体带路。它会告诉我,该写什么,该停下来,该做决断。我开始让思考退位,让觉知的流动自己展开。


这本书我不会再读了。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它已经完成了它该完成的使命——在一些我知道却未曾完全净化的部分,落了几刀。


对我来说,它不深刻,也不震撼,但某些点触动了我的反思,这,就够了。


我把它记下来,不为推荐它给谁,也不为总结它讲了什么,而是为了给我自己一次交代:这段对话,我确实走过了。


这就够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