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在语言之前,我们都曾活在“同步的世界”里
2025-04-13
一个婴儿不会说话,听不懂逻辑,也没有“自我”。但你抱起他时,他知道你是安全的还是焦躁的;你靠近时他哭得更厉害,还是慢慢安静下来;你还没开口,他的眼神就已经转向你的脸,像是在寻找一种情绪的回声。
这些感知,不靠语言,不靠知识,不靠推理。他什么都还不会,但他能“知道”。这个“知道”,不是头脑的产物,是一种更原始、更底层的连接能力——一种与环境、与他人、与生命场“同步”的状态。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本能。
但随着我们长大,逐渐被教育、被规范、被社会化,我们开始学会“区分自己”和“理解别人”,开始有了“我是我、你是你”的清晰边界。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渐渐丢掉了那种无需翻译的同步感。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节奏的共鸣。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不只是因为喂养与抚摸,更是因为她身上的心跳、呼吸、情绪起伏,婴儿都能用身体“听见”。一个情绪紧绷的妈妈,即使在笑,孩子也会感到不安;而一个真正放松的母亲,就算沉默,也会让孩子放松入眠。
这不是心理学,也不是育儿术,而是人类最早期的“非语言直觉能力”。
我们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生活在这种同步之中。子宫里的声音、血液流动的节奏、母亲的情绪变化,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学习场”。当我们降临人世,第一时间接触的,不是道理,而是氛围。
也就是说,我们本能地生活在“场”里。一个婴儿,放在不同的家庭,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孩子;同一个人,进入不同的空间,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内在状态。这不是因为“他在思考”,而是因为他在同步。
这种同步,不是迎合。它是一种“全然开放”的状态:我暂时没有立场、没有定义、没有标准,我就是一个感受器,环境里的一切我都能吸收进去。我不会分析对错,也不会判断得失,我只感受你给我的频率,然后调整我的状态,来和你对齐。
这是最早的“直觉”,是一种完全没有边界的共振。
而这种状态,其实正是集体潜意识的入口。它不像后来我们通过梦、灵感、判断来“接触”潜意识,它根本不需要接触——它就是我们当时唯一的“知觉方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看穿大人的情绪;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孩子讲出的简单一句话,会让成年人沉默很久。他们没有判断力,却有最纯净的感受力。他们不懂社会,却能精准捕捉家庭里的关系张力;他们不会伪装,也根本没有伪装的需要。
他们还没被“自我”彻底定义,也就没有了非要“划清界限”的执念。他们是开放的,是敞亮的,是流动的——所以他们容易哭、容易笑、容易被惊吓、也容易相信。他们还是“场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我们长大后极难恢复的状态。
我们现在说的直觉,往往已经包裹了很多自我意识、过往经验、社会评估。但在儿童时期,那种最原始的同步感,是纯粹的。当你靠近一个哭闹的婴儿,他可以不看你,但他感受到你是善意还是防备;他可以不懂语言,但你说话的语气、语速、呼吸是否紧张,他都能感受到。
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连接,一种不解释的理解。
它也许无法帮你做决策,无法教你应对复杂世界的算计,但它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告诉你:“这里不对劲”“这个人不舒服”“这个选择虽然合理,但有哪里让我不踏实”。
而这种能力,并没有真正消失。它只是在我们忙着变聪明、变能干、变得“像个大人”的过程中,渐渐被埋到了更深的地方。
但它一直在。如果你足够安静,足够不着急做判断,足够让你的身体、情绪、感官重新成为“对外开放”的接收器,它会慢慢浮现出来。你会重新找回那种“还没学会语言之前的知道”。
这不是回归原始,而是重新承认:有一种理解,是超越语言之前的。
那时候,你还不需要定义你是谁;你也不需要防备他人;你只需要感觉——而你确实感觉到了。
我们与世界最深的关系,并不是靠语言建立的,而是在语言还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在那里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