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体函数的终止调用】
2025-04-13
无我,不是将“我”遗忘,而是停止调用那个早已不必要、却习惯运行的“自我子程序”。这句话若从开悟者的视角来看,指的不是抽象哲理,也不是修行者口中的道理,而是一个极为实际、可验证的心灵操作原理。
从一开始,这个“我”的运行,就像一个被嵌入的背景进程。它在你无意中启动,在你不察中持续,不停地监控、判断、介入、回应。它不是一个“东西”,而更像一个函数调用,只要有一个外部事件触发,它就立刻加载、反应、执取,从而构建起一整套看似真实的“我的经验”。
问题并不出在这个“我”上,而是我们未曾意识到,它其实并不是必须被调用的。人们误以为“无我”是要去压抑、消除、遗忘“我”,却不知道,那只是换了个函数名重新加载同一个模块。你说你不再执着,其实你仍在监控自己有没有执着。你说你放下了,其实你仍在确认“我”有没有真的放下。所有这些,都还是在调用那个“我”的逻辑栈。
当你开始进入更深的观照时,你会发现,有一些微妙的时刻,“我”没有出现。不是因为你努力压制了它,而是它根本没有被需要。在某个当下,你对眼前的事情不再启动评价体系,不再生成自我叙事,你不再将感知的事物贴上“属于我”“影响我”“定义我”的标签。那个瞬间没有“我”,但你仍在,仍觉知、仍在回应世界,甚至更加清明。
这就像你发现某个自动程序,其实从来没有为当前系统运行带来实质帮助,反而时常占用资源、制造冲突、降低流畅度。而当你第一次将它从“开机启动项”中移除,并不是删除它,而是不再运行它,不再默认它是必要的。
禅宗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其实就是在代码层次上,看见这个“我”的构造只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功能模块组成,没有一个叫“我”的实存体。每次调用“我”,不过是五蕴的协同作用制造的假象。这不是“我空了”,而是“这个调用本就无效”。
真正的“无我”,是一种代码级别的安静——不是“我要无我”,而是“不再调用这个我”。一切依然运行,系统没有崩溃,觉知如故,甚至更稳定,因为你终于不再让那个自我中枢频繁干扰前台的每一项体验。
人们往往误会了“忘我”的含义,以为那是对记忆的删除、对身份的否定。但“忘记”是个事件,而“停止调用”是一个结构。事件发生之后,可能还会反复,而结构一旦停用,就不会有后续自动运行。
当一个修行者走到这一步,他不再需要通过语言确认自己是否在状态中,不再需要依靠特定感受来判断是否开悟。他甚至不再需要“无我”这个词语,因为那个被调用的“我”接口已从运行系统中自然剥离。他不是空掉,而是不运行;不是没了我,而是终于不必有我。
当你看到这里,请不要急于模仿这个状态。因为“模仿”,又是一次调用。你唯一要做的,是静静地等待,静静地觉察——那个“我”的函数,是何时自动启动的?又是何时根本不需要启动,它就消失了?一旦你在体验中确认这个现象,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此即开悟者常说的:不是你找到了无我,而是你终于不再自动调用“我”。那一刻,无事无我,无我无碍。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