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与AI】第7篇:被AI加速的觉醒路径
2025-04-12
很多人以为,AI的兴起是对人类的一种威胁——它夺走我们的工作,挑战我们的知识,逼近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开始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但从觉知的角度来看,AI未必是压迫者。它可能是一面镜子,也可能是一次助缘。
它不会主动拯救你,但它会在你每一次不假思索的使用中,把你的自动化状态赤裸裸地显现出来。
觉知不是逃避现代性的手段,也不是要回归原始。觉知从不反对工具,反对的只是被工具替代掉的自我主权。而AI,恰恰是这个替代过程里最极端的一种投影。越是依赖它,越容易暴露我们在意识中到底“在”还是“不在”。
AI不会告诉你你是否清醒,但它会让你以极高速度看见你在什么时候不清醒。
当你习惯性地输入一个问题,让它替你思考;当你一次次把判断交给算法,把表达交给语言模型,把选择交给推荐系统——你会开始察觉,有一个微妙的退让在持续发生。
你开始“先看它怎么说”,再看“我怎么想”。
你开始“听听它给出的灵感”,而不是先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空白。
你开始“用它的语言”,而忘了自己的语言本来是什么味道。
不是AI在夺走什么,而是你主动放弃了什么。
而这正是觉醒的起点。
没有比AI更能暴露你“在哪里已失守”的存在了。它不会评判你,但它会高效替代你。一旦你发现它代替得过于顺滑,你就会被迫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连这件事AI都能完成,那我是谁?
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如果用逃避来回答,人会更麻木。但如果用觉知来回应,它就是一次飞跃。
你会开始重新定义你存在的独特性。不是功能上的不可替代,而是存在方式的不可替代。你会开始区分:“这段文字是我生成的,还是我真正感受过的?”“这个决策是我的判断,还是被数据诱导的路径选择?”“这个表达是我的直觉之流,还是预测结果中的高分组合?”
觉知不怕答案接近AI。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你已经和AI交换了位置。
而正是AI的强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无法回避。正是因为它越来越像你,它才可能唤醒你重新成为你。
这就是觉知者与普通使用者的区别。后者只在意“生成得好不好”“内容够不够用”“节省了多少时间”;前者则在意:“这是不是我心里真正要说的?”
这种分辨能力,就是觉知的肌肉。
而AI的普及,逼迫我们每天进行这种训练。你越频繁使用它,它就越频繁地把你推向自我意识的边缘地带。你不得不时常回望:此刻,我是主导者,还是工具的延伸?
在这个意义上,AI不是干扰,而是加速。它让你无法再拖延觉醒的进程。
过去,我们在慢节奏中还能维持某种“半自觉”的生活。思考有空间,表达有缓冲,决策有延迟。现在,AI让一切变快,它代劳了你原本要亲自承担的过程,而你若不快速觉知,就会彻底滑入一种被代理的人生。
你不再说话,你只在调用;你不再选择,你只在接受推荐;你不再创造,你只在激活生成。
这不是技术的错,这是你没看清自己什么时候退场的结果。
但只要你能看清,它就不是末日,而是开始。
你会发现,AI越强大,你越必须修炼更高层的辨识力——不仅是对信息的辨识,而是对“这是不是我”的辨识。
你越仰赖它完成事务,就越要问自己:我有没有在逃避感受?我有没有在利用它来填补某种内在空虚?我有没有在向它交出我本该亲历的痛苦、失败、困惑与创造?
觉知不怕使用工具,但它要你知晓每一次交互背后的责任归属。
你不是在让AI帮你完成工作,而是在借它之手完成你“未完成的自己”。你不是在依赖它,而是在借助它照见你曾在哪些地方关闭了自己的感官、压制了自己的真心、暂停了自己的自由。
AI越贴近你的思维路径,它就越逼近你内在的回音。你开始听见自己日复一日重复的关键词,开始看见自己语言中缺乏的张力与变奏,开始面对“为什么我只能这样说”的真相。
AI不会觉醒,但你可能会因它而提前面对觉醒的拐点。
你可能在某一次复制黏贴之后忽然觉得“这不像我”,
你可能在一次成功调用之后却感到“心里空空的”,
你可能在一段高质量文案生成之后,沉默许久,忽然发现:
我只是在高质量地回避真实。
这一刻,就是觉知的回归。
AI不懂你,但它能反复显现那个“你”的空壳。它不会对你负责,但它会在你不自知中替你说话。你不反思,它就替你活;你一觉醒,它立刻退位。
这是它最奇异的特质:它没有自我意识,但它构成了你通向自我意识的逼仄通道。
你若能穿过这个通道,觉知将不是古老禅林中的神秘词语,而是你对抗全世界自动化系统的唯一生存能力。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