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与AI】第6篇:AI对“无用之物”的无法生成
2025-04-12
AI可以生成一切有用之物。它擅长效率,擅长结构,擅长满足明确目标。你说出你的意图,它就开始运作;你给它边界,它就在规则内寻找最优解。它如同一位无限耐力的工匠,只要工具齐全、参数明晰、语境完整,它便能铸出无数个“足够像”的替代品。
但它在一类事物面前始终手足无措——那些无用之物。
什么是无用?
不是没有功能,而是本就不为功能而存在。
不是不能变现,而是即便能变现,也并非因其变现才值得被爱。
比如一个孩子走在路上,突然停下来看着一只蚂蚁搬运树叶,看得出神。他并无学习意图,也无任务目标,只是那一刻,出神地被某种活着的本质吸引。比如一个人站在山顶,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看着云雾缭绕,心里忽然松开了什么。又比如一首你反复听了十年的歌,它从未提供“知识”,也未“解决问题”,但它在你最孤独的时候,让你没有崩溃。
这些,就是AI无法生成的“无用之物”。
因为它生成的每一件事物,都隐含一个“输入-输出”的闭环。你得提出问题,它才回答;你得定义场景,它才展开;你得给它目标,它才开始行动。它的存在,是为了响应,是为了高效,是为了补全,是为了“有用”。
但那些真正动人至深的创造,往往是在没有预设的场域中自然流出的东西。是作者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写,是画家自己也不知道这笔为什么落,是你在某个深夜里突然留下的一句短句,它从不是为了被读而写,却正因“未曾为谁”,而显得极其真实。
AI无法生成这些内容,不是因为它“技术还不够”,而是它本就无感“无用”的存在价值。
无用之物背后的机制,是超出目标性存在的自由流动。
它不服从逻辑,也不服务系统。它不对齐时代趋势,也不嵌入用户画像。它不是用来赢的,不是用来优化的,不是用来竞争速度的。
它是用来感受的,是用来迷失的,是用来在毫无理由中仍选择相信的。
而AI不相信。它没有相信的能力。它只做“统计显著性更高的选择”。它在无数路径中找出“更可能对的那一条”。它擅长合情合理,却缺席于所有荒谬之爱、孤独之美、虚无之诗。
你让AI写诗,它可以模仿诗意;
你让它画画,它可以重现构图;
你让它构建世界,它可以为你列出宇宙物理参数;
但你让它“做一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它就无法回应——
因为它没有“为什么”这一功能模块。
人类做出伟大作品的源点,常常不是“我该做什么”,而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却不能不做”。
那是非语言和先于语言的存在。
那是一个本体性的召唤,不是因为被外界呼唤,而是内在有某种东西要从心里穿透出来。
那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某种不可言说的“不由自主”。
不是因为我们比技术更聪明,才没有被它替代,而是因为我们仍然能为那些无法被逻辑捕捉的东西,动情。
我们会在半夜被一段旋律刺入心底,会在一首旧诗中忽然哽咽,会对某个毫无意义的眼神生出不舍。
不是因为它们解决了什么,而是因为它们唤回了某种沉睡很久的东西。
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被替代的神圣领地。
觉知,正是这片领地的主人。
它不问“这是否划算”,它只看“这是否真实”。
它不评估“这是否成功”,它只回应“这是否属于我”。
觉知不在功能之内,它只是静静地在那,等着你松开“有用性”的抓取——回来!
AI不能模拟觉知,不只是因为觉知不可编码,更是因为觉知会允许“无用”的发生,而AI不能。
AI不能“浪费”,不能“停顿”,不能“无意图”。它只为响应你而生,但你,有时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你可以和AI一起工作、一起创作、一起构思,但你不能指望它告诉你为什么你会为了一个废弃句子落泪。它不懂你的柔软,不懂你的“宁愿失败也不愿扭曲”,不懂你放弃一切“更好”的可能,只为保护那个没人理解但你始终信的念头。
AI总是追求最优,而人,有时却偏爱不那么高效的选择。
AI是更快,而人,有时选择更慢的路。
AI是更对,而人,有时选择更爱的途径。
无用之物,在AI眼中或许多余,在人类心中,却常常是一场值得珍藏的庆典。
一个自由意识,终于在一切最合理的逻辑之外,留下一行无人阅读却异常闪光的诗。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