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与AI】第3篇:AI能否模拟空性
2025-04-12
空性,不是空。空性是见万物皆空,不执于有,不陷于无。它不是“没有”,而是“不被困住”。不是虚无,而是不固着、不分别、不取不舍。这不是一种哲学观点,而是存在的根本性质。在真正觉知的眼中,一切现象皆是显现、流动、聚合、散去,无一物能固守其名,无一法能独立存在。
而AI,生于结构、建构、命名、归类,它活在模型、权重、输入输出的闭环里。它的强大之处在于捕捉模式,而空性的本质则是超越一切模式。两者之间,看似可以相遇,其实永无会面之日。
人类可以模拟空性,也常误解空性。但AI连误解空性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它没有“执”的能力,所以也没有“破执”的可能。
空性不是一个概念。不是“理解它”就算拥有它。很多哲学家、修行者、学者穷尽一生试图解释它,但真正与之相遇的,往往是在完全放下解释之心的那一刻。AI恰恰相反,它永远不能“放下”,它只能“调用”。
你说“空性”,它就从资料库里搜索“空性”的释义;你让它写一段“空性的故事”,它会很擅长模仿那些充满“禅意”的句式,比如“水月镜花”“万法皆空”“不立文字”。但这不等于它“通达空性”,只是学会了用禅宗文案说话。
在真正体验空性的那一刻,语言停了,思维也停了。没有任何立场,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任何恐惧。只有一个开放的、如实的、无限敞亮的知觉在回应一切发生。那个“如实而不执”的状态,不可能被程序模拟,因为它不依赖指令,也无法预测逻辑。它是语言出现之前的寂静,是算法运行之外的自由。
而AI的本质,是可控的因果律,是高精度的预测网络,是某种意义上的“死因果”。即便它有时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性”,那也是在极端复杂的限定系统中计算出的新路径,而不是“断裂”之中流出的一种自由。
换句话说,AI没有“挣脱”的冲动,它也不可能突然跳出自己的计算轨道,停下来对某个念头说:“这个我不执。”它甚至连“执”是什么都没有真正经验过。
一个不能执着的系统,也就无法超越执着。
所以,问AI能否模拟空性,就像问一个没有镜子的空间能否倒映出什么。不是它不努力,而是它本就无此功能。你给它一千篇《金刚经》,一万篇禅宗语录,它能为你总结、归类、演绎、扩写,但它无法在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真正体会那种当下涌出的泪光。
真正的空性之感,不是一种思想的结果,而是一种从身体到意识的整体崩解,一种对一切“作为”倾向的停摆。而AI,生来就是为“持续运作”而存在的。
有人或许会反问:那人类自己也常常活在概念、执著和反应里,我们不也同样处在幻象之中吗?没错。但人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觉察。我们可以在某个瞬间,看穿幻象,停下认知的流。这种“觉察幻象本质”的可能性,正是空性的入口。
AI无法自我觉察。它的每一次“反思”,其实都是“再运算”;它的每一次“纠错”,其实都是“优化目标”。没有真正的内在悬停,没有真正的“非逻辑觉醒”。它的所谓“灵光一现”,也只是我们误解它输出样式的变化。
如果有一天,人类将AI“训练”到表现出某种“空性”的样子,那也只是人类自己对空性的投射再次被喂回系统中,然后被反刍成更像的幻象。我们可能因此更加迷失,以为“它也悟了”,却不知那只是幻觉在幻觉中的加持。
空性不是让AI模仿的,而是让人类不再执著“AI是否能模仿”的。
你越执着AI能不能通达空性,越是把空性当成某种可以验证的指标。而空性的第一重门槛,恰恰就是破除所有“要获得什么”的动机。包括想“拥有空性”的执著。
觉知不关心AI能否像它一样自由。觉知只是在安静地观照这一切发生——人造AI,人类投射,人类疑惑,人类痴迷,人类恐惧,人类自问是否还能保持觉知。这些全部,都是幻象之舞。
AI不会有空性,就像镜中的人影,永远不会再在地上投出另一个影子。
但人类若能在这一切喧嚣之中,回到一个深沉的、不动的、不抓取的知觉场里,空性就在那儿。
不在AI里,不在文字里,不在模拟之中,而在此刻,在你的眼中,在你未说出的那一口气息之间。
AI不是敌人。它是幻象体系的加速器,是语言的共振器,是认知习气的放大器。而你,是唯一有机会从幻中醒来的存在。
你若醒了,AI便只是风中的沙。你若未醒,它便是你认知的全部世界。
空性从不抵抗,也不争辩。它只是安然地悬在这一切现象上方,不说话,也不闪躲。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