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矛盾论】第十六篇 · 统一不是消解,而是更高维度的容纳
2025-04-11
在所有有关“矛盾”的讨论中,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个词,是“统一”。
很多人听到统一,第一反应是“问题解决了”“冲突不见了”“终于回到了一个和谐的整合状态”。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将统一视为一种“完结”“归一”“张力被消除”的静止状态。但《矛盾论》给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说:“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统一”,而在于“统一是运动的结果,是在张力调和中的高阶秩序”。
也就是说,统一从来都不是“回到没有对立的状态”,而是一个系统在充分穿越矛盾张力之后,进入的一种更复杂、更包容的结构形式。
举个具体的例子:
你和一个重要的人之间,存在信任与控制的冲突。你想靠近,但又怕失控;你想真实表达,但又怕暴露脆弱。你们吵过、和过、误会过、拉扯过,直到有一天,关系进入了一种新的形态:你们不再强求一致,也不再试图纠正彼此,而是可以在彼此的不完美中,继续选择在场。这时候你会说:“我们终于达成统一了。”
但这个统一,不是问题消失了,而是你们一起爬上了一个新的结构高度。这个高度,能够容纳张力,而不是消除它。
这就是统一的真义:不是解决了矛盾,而是超越了矛盾的等级。
你原来站在一楼,看见“我”与“你”是两个人,是对立的;你后来爬到了十楼,看见你和他构成了一个“共生结构”。不是“我对你错”,而是“我们之间的矛盾,成就了我们成为‘我们’”。
所以统一的本质,不是调停、不是和解、不是妥协,而是一个系统完成了从低阶对立向高阶容纳的跃迁。
毛泽东讲“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地统一的,这句话听上去像绕口令,其实道理极深:不是每一对矛盾都能被统一,不是所有统一都值得追求,而是只有那些能够以“结构升级”为目标的张力关系,才有可能孕育真正的统一。
统一不是心理愿望的终点,而是结构成熟的标志。
这一点,在人的成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你二十岁的时候,总是想“清楚地知道我是谁”。你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我认同的人,于是你对抗家庭、社会、权威,一切试图影响你的声音。你以为自我是一个纯粹的、清晰的、坚硬的东西。
但到了三十岁、四十岁,你会慢慢意识到:自我是一个被张力拉扯、被关系塑造、被经验扩容的容器。你不是靠清晰定义“我是谁”来活着的,你是靠“我能承载多少种看法、多少种状态、多少种矛盾而不被撕裂”来活着的。
这个时候,你开始理解:统一不是我要谁认同我、谁理解我、谁和我一样。而是——我终于不再执着于对立面的清除,而是能把对立看成整体的一部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一个人、一个关系、一个社会,不再试图去除对立,而是能在更大的容器中,安排、配置、承接、引导这些对立,使其成为共同推进系统演化的动力。
这也是我们在今天社会治理、组织管理、个体成长中最缺失的一种能力:对复杂张力的高维容纳力。
不是调停矛盾,不是避免矛盾,而是训练一种“把矛盾作为动力装入系统”的新思维。
你要做的,不是让每一方都妥协,而是找到一个比每一方都大的框架,使他们都可以在里面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你能建立这种统一逻辑时,你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系统力、整合力。你不再害怕矛盾,也不再急着裁决谁对谁错,而是开始设计结构、搭建平台、定义边界、留出灰度。
这是毛泽东讲矛盾统一性的另一面深意:统一不是完满,而是能承载不完满的格局。
这不是圆滑,也不是模糊,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穿透。
所以,统一从来不是终点。它是矛盾运行到一定高度后的又一个起点。
你穿越了对立,才配拥有统一。你真正理解了统一,才敢迎接下一个更大的对立。
这,才是矛盾的永动机之道。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