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矛盾论】第十四篇 · 人为什么永远在变化中:矛盾存在论与无常的共振
2025-04-10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一个极其关键的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如果放在经验层面去理解,很容易沦为一句“废话”。但一旦你从存在论的维度去审视,它将带来一整套彻底颠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对命运的看法——人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人就是一组永不停息的矛盾集合体,变化不是偏离常态,而是存在的本质状态。
这与佛教中的“无常”观有着惊人的内在共振。
佛教讲“诸行无常”,是指一切存在皆在变动之中,无一常驻,连“我”也是幻象。但佛法中的“无常”并不是“变化而已”,而是指出变化来自内在因缘的持续作用与对立结构的不断变动。也就是说,“变化”不是随机发生,而是结构张力在时间之中的自然呈现。
而毛泽东的矛盾论,同样指出:事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运动、之所以发展,是因为它内部存在着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统一的动态矛盾机制。
当我们把这两套思想合起来,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存在图谱”:
人不是某种固定形态下的“稳定体”,而是由多个张力场共同构成的“波动性载体”。你每一次的焦虑、欲望、厌倦、热情,不是你出了问题,而是你内在的某组矛盾正在浮现、对撞、重组。
你今天想辞职、明天又想坚持,是因为“自由的冲动”与“稳定的需求”这对矛盾在你身上不断起伏。
你想靠近某人、又怕被看穿,是“亲密的渴望”与“暴露的恐惧”这组张力在持续交替。
你想成就事业、又怕失控,是“成长冲动”与“掌控边界”的结构在博弈。
这不是“你不稳定”,这是你在活着。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并不是因为自己“变化太多”,而是错误地把“变化”当成异常,把“矛盾”当成缺陷。他们以为稳定才是正常,于是拼命追求“清晰的人设”“坚定的立场”“恒定的目标”,结果却总在自我撕裂中崩溃。
这就好像一个人非要让心跳不变、呼吸不变、血压不变——那不是健康,那是死亡。
一个真正觉醒的人,不是停止变化的人,而是能觉察自己在哪些矛盾之中运动的人。你不是一个寻找答案的静止体,而是一个识别张力、穿透张力、重组张力的存在流。
这也意味着,没有所谓“最终的我”这回事。
你今天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定的人”,可能明天就被“迟疑”打回原形。你以为你放下了“人际的依附”,但在某个夜晚听到一首歌,又突然回到那个渴望认同的小孩状态。你以为你成熟了,结果在某个瞬间,又像孩子一样冲动。
这一切不是反复,而是你在通过“矛盾之流”逐渐认识你自己。不是静态地定义你是谁,而是动态地看清:我是怎样一组不断演化的张力场。
当你真的理解这一点,你会对自我的“变化”不再焦虑。你不再急着“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你开始练习的是——在各种矛盾中,找到当下最真实的坐标系,然后让自己在这个结构中活动、觉察、缓慢重组。
毛泽东讲:“事物的发展,就是旧矛盾的解决与新矛盾的产生。”这不是对社会系统的观察,也是对你自己的终极描述。你所谓的“成长”,不是你越来越清晰,而是你越来越能够承认并看见自己在变化中的多重张力。
你不是一个“完成式”的存在。你是一个“未完成但自我调整”的系统。
所以你不需要成为某种稳定的你。你只需要成为那个愿意与矛盾共处、在张力中觉察、在运动中选择的人。
当你真正接受了“我就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事实,你才终于从“成为谁”的执念中解脱出来,进入“在变化中参与”的自在之境。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