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内化矛盾论】第十二篇:创业失败的真相:不是环境太坏,而是“自我”错位
2025-04-10

每一个经历创业失败的人,最初都会把原因归结为“时机不对”“政策变了”“客户难搞”“融资太难”。这些因素当然都存在,但如果你仔细去看所有失败案例,会发现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同一个被忽略的核心矛盾:自我与现实的结构错位。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任何结果,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在创业这件事上,如果你只看到外因,就会永远错失那个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控制点——你是否在对的阶段,做了与你认知、能力结构相匹配的事。

很多创业失败,并不是方向不对,而是做这件事的人和他试图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结构性错位。这个错位不是简单的“不够努力”“没经验”,而是系统性的认知边界、能力构成、心理承受力与现实复杂度之间的不对称。

你可能有一个好想法,但你有没有建立起处理资源、团队、冲突、节奏的能力系统?你可能做过中层管理者,但你有没有真正训练过战略思维、现金流管理、品牌定位、渠道协同?你可能是产品出身,但你有没有真正理解市场如何运作,客户如何做决策,销售如何捕捉信任?当这些能力模块不完整的时候,创业不是打仗,而是在没有地图的迷宫里乱撞。

而更深层的失败,还来自另一个矛盾的错位:你想做的事情,与你真实想成为的自己之间,其实并不一致。

很多人创业的起点,是“不想再被人管”“想自己做主”“想证明自己”。听起来很有冲劲,但它的结构底层是“逃避”而非“承担”,是为了摆脱旧身份,而不是为了构建一个新的价值系统。于是你会发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最小的打击就容易崩溃、反复怀疑自己,或是过度依赖外部验证。这是因为他们的“创业动机”与“角色需求”之间,是内在冲突的。

更典型的是,一些人起初只想做一个小而稳的项目,结果在融资、被推上规模化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当一个管理者、谈判者、变革推动者。他们适合的是技术深耕、产品打磨,但不擅长抽象思维、结构设计、人心博弈。于是他们拼命适应、学习、压榨自己,最后身体出问题、情绪出问题、公司也开始动荡。

这不是不够强,而是没有识别出自己内在结构与所处系统的深层矛盾

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如果你不重建自己的认知地图,不重构能力结构,不诚实面对心理结构,那么外部环境再怎么变好,你仍然会在每一个阶段“重演失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创业者一败再败,换了好几个方向,最后还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问题从来不是方向,而是自我结构的盲区从未被正视。他们不是学得不够快,而是看错了自己的那条“主要矛盾”。

所谓创业,不是把想法变成公司,而是把一个人变成另一个有能力支撑系统的人。

而创业的失败,往往是你试图构建一个比你的结构能力更复杂的系统,结果导致张力过度、调节失效、系统崩解。

真正的复盘,不是去回看“哪个策略错了”,而是问自己:

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自我认知进入的?

我以为自己是什么,其实我又是什么?

我在哪些地方明明感到不适,却强迫自己压过去了?

我用了多少“对外的解释”,来掩盖我对自己结构性的无能识别?

这些问题,才是解开创业失败最本质矛盾的钥匙。

你看懂了,就会明白:

创业不是选择一个项目,而是选择一个“系统位移路径”。你的能力、节奏、认知、情绪、资源都要重构,否则就是用老结构撞新系统,注定失衡。

创业不是“机会问题”,而是“自我结构的进化问题”。

你若不愿面对这个结构错位,那你每一次开始,都是重演结束。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