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矛盾论】第七篇 · 谁是敌人?谁是同胞?身份结构如何制造对抗幻觉
2025-04-10
《矛盾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分类,是“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很多人一看到“敌我”这两个字,就以为对方必须是彻底站在自己对立面、毫无共识、毫无协商空间的敌人。而“人民内部矛盾”则被当作可以慢慢谈、可以协商、可以教育转化的那一类。但毛泽东真正的用意并不是划定一种固定的二元敌人标签,而是告诉你——这两类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意味着,“敌我”与“同胞”,并不是天然划定好的,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与结构关系中被塑造出来的身份标签。你以为你恨的人,是敌人;你以为你爱的人,是同胞。但其实,恨与爱,敌与我,常常只是结构中的身份分配结果。
这就引出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你是如何被系统引导着去决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
回到现实,很多家庭在经济出现巨大压力的时候,原本关系尚可的夫妻,突然陷入深度敌意的互相指责。明明都是家庭成员,明明曾经是互相扶持的伴侣,但一旦系统资源变得极度稀缺、结构压强集中到了某个变量上,比如“钱”“责任”“牺牲感”,那么原本的“共同体”就会被重构为“责任方”和“索取方”,“牺牲者”与“辜负者”。
你以为你是理智地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其实你是被结构诱导进入了某种身份位置:你被放在“被剥夺”的一边,对方就自然成了“剥夺你的人”。
这并不是某个人主观恶意制造的,而是身份结构在资源分配不均时的一种自动标签机制。
国家关系也一样。在民族危机面前,曾经敌对的政治势力可以握手言和,比如国共合作;而在资源相对富足、内部分配不均时,原本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也可能转为激烈的对抗,甚至造成群体性冲突。
这就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谁是敌人,谁是同胞,不是本质性的判断,而是结构性的产物。
你被谁剥夺、被谁漠视、被谁误解、被谁压制,你就容易将其标记为“敌”;而你从谁那里获得认可、协助、理解、利益,你就倾向将其视为“自己人”。你对身份的划定,并不是出于理性推理,而是出于系统交互下的利益体验与认同建构。
而你如果不知道这点,就很容易被结构带着走,落入一种认知自动化的身份反应中。
比如在公司里,很多基层员工一开始的敌人是“客户”“甲方”“刁民”,后来变成了“管理层”“老板”“同事”,不是他们突然变坏了,而是你的结构位置变了、期待变了、资源获得方式变了。
再比如你曾经认定的“朋友”,后来在一场合作里意见不合,你突然从“我们共同成长”进入到“你压我、你坑我、你不义”,不是你看清了真相,而是你在那一刻失去了结构对称感。
你得明白,敌我认知,并不来自于道德判断,而是来自于你在结构中所处的具体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变了,你对“谁是敌,谁是我”的感知也会随之变形。
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觉知挑战:你是否能够在每一次“标签欲望”升起时,停下来反问——我为何此刻会将他当作敌人?是谁在我心中激活了这个标签系统?这个标签是事实,还是我的位置决定的投影?
你能问出这些问题,才说明你真正开始摆脱结构的自动操控,开始从身份标签中脱身,进入自主认知。
否则你会发现,你的一生都在被结构“安排你去恨谁,爱谁,站在哪一边”。
毛泽东之所以强调“分清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为了让你固守边界,而是提醒你:这是一种结构判断,不是情绪判断。这是为了处理问题的方式选择,而不是为了道德上的定罪。你若反过来用这套逻辑去制造敌人感、划分阵营,你就完全误解了它的本意。
所以,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谁是敌人”,而是:你是否知道,谁在你心中激活了这个敌人的投影机制?
你是否知道,当你喊出“他不是自己人”的那一刻,其实你已经把自己的位置交了出去,让系统替你决定了情绪、立场与行动路径?
你若看见了这一层,就会慢慢学会从身份结构中抽离,而不是被它牵着走。
你就不会轻易地为任何一场对抗,画出非我即敌的边界,而是更深刻地去识别:这背后真正的结构性张力,究竟在哪?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