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内化矛盾论】第三篇 ·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的圆舞曲
2025-04-10

当我们说“这个系统很和谐”“这个人很平衡”,往往下意识地以为是“没有矛盾”的状态。仿佛矛盾一旦出现,秩序就会崩塌,冲突就会爆发,关系就会走向破裂。但如果你深入理解《矛盾论》的结构逻辑,就会发现:没有矛盾的地方,根本无法称之为“活的系统”。

因为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张力,而是张力被驯服、引导、纳入更高阶的共舞系统之中。

毛泽东讲矛盾的普遍性时,特意强调了矛盾在“和事物存在的统一性”中的角色。这个“统一性”不是说彼此一致、毫无差异,而是彼此在差异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张力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恒静,而是动态波动、不断调节。

想想你的身体。你呼吸,不是因为“没有张力”,而是因为吸与呼之间存在反复的张力切换;你心跳,不是因为心脏处于安稳静止状态,而是因为收缩与舒张之间形成了精准的节奏。如果你身体里真的没有任何矛盾,那也意味着,你死了。

再看社会系统。我们说一个国家“稳定”“和谐”,真正的含义不是其中没有矛盾,而是内部多种矛盾力量在一个动态机制中得到了相对平衡的配置。政府与民间,市场与监管,自由与安全,各种力量的对峙、冲突、妥协与再配置,构成了社会运行的“齿轮系统”。这些齿轮之间并非精密吻合,而是有张力、有磨损、有偶尔的错齿,但依然能推动整个结构前进。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么,一个系统是否越接近“零张力”就越好?恰恰相反。一个系统真正的脆弱,恰恰来自它对张力的“过度压制”。

比如一个家庭,表面上“岁月静好”,没人吵架,没人表达情绪,似乎非常“和谐”。但可能内部的真实结构是:压抑、回避、不沟通、不能冲突。一旦这个系统遭遇外部危机,比如经济打击、健康意外、亲密关系突变,那个被伪装成“和谐”的系统会在极短时间内崩解。因为它没有训练任何面对张力的能力。

真正的和谐,是每个子系统都有表达张力的空间,同时又有回到平衡机制的能力。就像爵士乐队,每个乐手都有自由演奏的可能,但又能在主旋律中回到节奏统一。没有任何一种“平静”,是靠消除差异、抹除矛盾得到的。

在认知结构中也一样。一个人越成熟,并不是因为他越不纠结,而是因为他能同时容纳多种对立视角,并能在这些视角之间找到某种“临时的共处结构”。他允许自己既有理性又有感性,既想要稳定又渴望突破,既向往孤独又渴望连接。他知道这些东西彼此冲突,却不再试图解决它们,而是用更高阶的框架将它们纳入统一节奏。

所以和谐不是终点,也不是状态,而是一种能力。是你能否让你的“内在多方势力”跳成一支舞。

回到毛泽东的视角来看,矛盾是推动系统变化的源泉,但不是要不断激化所有矛盾,而是要“抓主要矛盾,理清次要矛盾,识别对抗性与非对抗性”。这是在现实系统中的“矛盾配置艺术”。当你真正掌握了这种矛盾视角,你看一个社会、看一个组织、看一个人,都会从“是否有矛盾”转向“矛盾配置是否合理”。

你也会慢慢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无波无澜的平静,而是学会在汹涌的张力中,找到内在秩序的舞步。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感受到拉扯、纠结、撕裂,不必恐惧。那不是坏事,那是生命力的提示音。它在说:你的结构正在进化,你的系统正在适配更高阶的节奏。你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编排。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