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与真实④:“我”不是觉知主体,而是被觉知的幻影》
2025-04-10
你以为你是“我”。
你以为“我”在觉知,“我”在体验,“我”在做选择。
可是在你静下来、细致去观时你会发现——
思维在自己发生,情绪在自己流动,身体在自己呼吸,画面在自己浮现,声音在自己响起。
到底是“谁”在觉知?
如果你能觉知到念头,那“你”就不是那个念头;
如果你能觉知到愤怒,那“你”就不是那个愤怒;
如果你能觉知到“我”的出现,那连“我”本身,都是可以被觉知的。
那么——
那个你以为一直在觉知的“我”,它还存在吗?
这一篇,我们会小心地、一层一层地揭开这个幻觉的本体。
一、你并不是“觉知的拥有者”,而是被觉知的内容
我们总说“我觉知到了呼吸”“我觉知到了情绪”,
但从感知经验的角度来讲——
你并不是那个“觉知的我”,而是觉知之中“被看见的一个部分”。
比如现在,你去觉知你的呼吸。
谁在觉知?
你说,是“我”。
但你再往后退一步:
你可以觉知到“我在努力觉知”;
你可以觉知到“我在判断自己觉知得好不好”;
你甚至可以觉知到“我在构建一个‘我在觉知’的幻觉”。
那么,这个“我”是不是也是被觉知的对象?
如果你可以看到它,它就不是你。
真正的你,不在内容里,而在“那个看见一切”的位置。
不是“我在觉知”,而是“觉知在穿过我”。
这是一切非二元智慧的入口。
二、“我”其实是一种记忆结构的产物
神经科学上,有个著名的发现:
我们大脑关于“自我”的经验,是多个记忆碎片、身份认同、语言叙述、情绪回路组合而成的认知结构。
这个结构,就像一台不停讲述故事的机器——
“我是这样的人”“我害怕被抛弃”“我需要被认可”“我必须成功”“我从小就是这样”……
每一次自我叙述,都在把你钉死在那个“我”的幻觉上。
但你静静观察,会发现:
这些都是念头,不断变化、不断出现、不断消失。
那个你以为“恒定”的我,其实每天都在改写、动摇、扭曲。
真正稳定的,只有那个“看着这些一切变化”的觉知本身。
“我”不是核心,它只是一个缓存。
你不是那个缓存的叙述。你是那个看到所有叙述的空性所在。
三、你无法成为“觉知”,你只能是“被觉知穿过的存在”
当你说“我要去觉知”时,已经落入了一个误区:
你还是把“我”当作觉知的主体,觉知变成了一个被“我”操控的动作。
但觉知不是“动作”,而是“状态”;
觉知不是“工具”,而是“本体”;
觉知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那个本来就存在、你只是暂时连上了的“存在性”。
打个比方:
“我”是一个云账号里保存的个人桌面设定、聊天记录、偏好设置、浏览历史……
而觉知是整个云服务器本身。
桌面可以挂起、替换、格式化,但服务器不动。
一旦你放下“我要觉知”的执念,真正的觉知才开始——
它不是你开始觉知,而是它从未中断,你终于不再遮蔽它了。
四、你无法“找到真实的我”,因为“我”本就是幻觉
很多修行体系、心理流派都让人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这会让人误以为:
有一个“更真实的我”,被层层假象包裹着,等待被挖掘。
但在更深的觉知状态中你会明白:
不是“有个真实的我等着你去发现”,而是——
根本没有那个“我”。
每一个“我”的版本,都是某种标签系统的集合:
“我是一个需要爱的人”;
“我是一个很怕失败的人”;
“我最真实的状态是自由”……
这些定义,本身就是“我”的幻觉延续。
而那个觉知这些定义本身的“空”,才是唯一的真实之地。
它无名、无像、无边界、无属性。
它不说“我是谁”,它只在。
觉知,不是回到某个“我”的核心,而是从“我”的中心撤离出来。
你越想“找到我”,越远离真实。
五、你并不需要一个“身份”来支撑你存在
我们以为必须有“我”,才会有行动、有思考、有爱、有创造。
但真正深的觉知状态,是无我亦能行,无我更自由。
不再执着于“我是创作者”“我是觉醒者”“我是修行人”“我是自由灵魂”“我是伤痕累累的人”……你就获得了极大的能量自由。
没有角色,就没有维持角色的焦虑;
没有标签,就没有证明标签的焦灼;
没有“我是谁”,你就能成为“任何状态的自己”。
那是真正的自由。
小结 · 植入的底层信念:
“我”不是觉知的中心,而是被觉知到的内容之一。
真正的你,不在于定义、记忆、认同,而在于那个静默看见一切的“觉性”本体。
觉知不是动作,而是从未中断的背景,只待你停止操控,它自然显现。
没有“找到真实的我”这回事,只有“松开一切我”的旅程。
自由不是建立起一个“更真实的我”,而是脱离“必须有个我”的执念。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