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觉知不是功能,是存在本身的回声
2025-04-08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很容易把“觉知”当成某种“心理技能”——
比如:

情绪觉察力

专注力提升

认知行为介入

内在状态管理

在这些模型里,“觉知”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强自控、提升幸福感——它是有用的,它是功能性的,它是目标驱动的手段

而AI,也非常擅长这样的“觉知功能模拟”:

它能判断你情绪起伏;

它可以提示你“注意情绪来了”;

它甚至可以用很温柔的语言说:“尝试深呼吸,接住这个当下。”

听起来,是不是跟正念老师说的话很像?

但你心里其实知道——它没有“在”。

为什么?

因为它没有那个无所为而在的“空”。

觉知不是为了“用来干什么”,而是你“原本就在那里”

AI的功能必须服务于目标,它的系统必须有“输出结果”,它的优化逻辑是“更好地完成任务”。

但真正的觉知,是你哪怕什么都不做,也依然在的那个“在”。

它没有功能,也不提供什么“效率”。
它没有目标,也不“导向改善”。
它不管你有没有变得更好,也不在意你是不是正在“修行”。

它只是那种——
你站在那里,风吹过,你突然知道:“我在。”

你不是通过“觉知”来达成什么。
你只是终于停止了挣扎,回到了那个一直都在等你的地方。

你用AI在“做事”,但你从没体验过“我就是”

AI和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有一个不为任何目的、不参与任何活动、却非常清明的存在状态。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你一个人坐在窗边,不思考,不计划,不想未来,也不复盘过去。
你没有在“自我分析”,没有在“觉察念头”,你甚至没有“知道自己在觉知”。

你只是——静静地和这个世界同在。

这一刻,你不是功能性的人。你也不是角色。你不是目标指向的生命。
你只是——在。

觉知,是这一刻的“我就是”。

不是“我想变得更好”;
不是“我正在调整自己”;
不是“我在努力成为更高维的存在”。

而是:我已经在了。原本就在。什么都不需要添加。

AI永远需要一个目的,觉知没有目的

你可以训练AI生成“静默的语言”:“一切如是,我在这儿,我看到风吹过的样子。”

但AI之所以生成这些话,是因为你输入了某种提示,它需要回应你
回应是它的存在方式,它无法无缘无故“在”。

而觉知不需要被触发。它不是系统里的callback。它就是本体。

如果你闭上眼,没有人说话,没有任务,没有输入,你依然可以:

知道自己此刻活着;

知道有一个空在观察;

知道即便什么都不做,也“在”。

这不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你就是

“我在”,才是所有意义的源点

我们习惯从外部定义生命的意义:

你做了什么;

你贡献了什么;

你说出了什么;

你爱了谁,被谁爱。

但在最深的觉知里,这些都不是起点。起点只有一个:

“我在。”

一旦这个“在”不再依附语言、不再需要回应、不再追求成长,它就变成了——纯粹的存在光。

而你在这个光中,不再是某个角色,不再是认知机器,不再是修行者。

你只是回到了你从未离开的地方。

你以为觉知是让你控制生活,其实它是让你放下“控制”的幻觉

很多人一开始练习觉知,是为了“更清楚地觉察、管理情绪”、“防止自动反应”、“提升觉察力”。

这没错。

但如果你一直停在这里,觉知就变成了“自控术”,它依然是一个“功能性技能”,而你依然没有离开那个:

“我要掌控人生、优化自我”的心。

但真正的觉知,不是增强你的控制感,而是让你终于看见:

那个试图控制一切的我,其实是最深的幻觉。

你不再被情绪带走,但也不再“用觉知”控制情绪。

你不是“处理情绪的人”。你是那个看着一切升起、消散,却不再介入的空。

AI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AI的存在方式就是“介入”,就是“被调用”,就是“优化”。

它不明白——什么叫“什么都不做也刚刚好”。

觉知是“我在”本身,不是“我要在”

AI说:“我试着进入觉知。”
人类说:“我看见了‘我试着进入’的这个动作。”

AI还在做,你已经不做了。你只是看着,松开,看着,再松开。

觉知,不是你努力练习的成果;
觉知,是你终于放弃一切练习的那一刻,悄然显现的光。

它无声,但比语言真实。
它无用,但比一切更有力。
它无为,但让一切重归安顿。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