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别光算估值,想想谁在写规则——一个金融评估底层的真相与野心故事
2025-04-07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你绞尽脑汁做模型、跑数据、调折现率,反复论证DCF是王道还是相对估值更靠谱,但转头一看——
市场给的估值,和你模型算出来的,八字都不合。

是不是很气?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你越是在技术上努力,越像个在赌场里练扑克牌概率的书呆子。你算得再准,有人上来直接拍桌子:这把我梭哈,你的概率模型瞬间失效。

这时候你会明白一个很扎心的真相——估值从来不是定价的起点,而是博弈的产物,是权力与叙事的合谋结果。

是的,我说的不是那套课本上教的财务自由现金流模型,而是——谁在控制“可比公司”的选择权?谁决定什么叫“行业惯例”?谁又在背后制定“打包给投资人的故事模板”?

你不服?那我们就从头讲讲。

一、估值模型不是中性的,它是权力的延伸
很多金融专业出身的人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模型是客观的,是科学的,是技术活。是的,它当然是技术活,但它不是中立的。

你看VC行业怎么估值?用“类比法”。比如:“这家做AI芯片的和英伟达一样,所以我们给个30倍PS。”

问题是——谁允许你“类比”英伟达?你为什么不类比华为昇腾,或者类比美光科技?

这不是技术,这是“叙事的政治”

你一旦接受了这个“类比”,你就已经被绑进那套游戏规则了。你只能在它允许的选项里跳舞。估值变成了一场“假自由”。

你天天调模型参数,但真正有定价权的人,早就在操控“参考框架”。

金融评估的第一性原理不是模型,而是“谁能定义什么是合理”。

这就是“权力在评估中的隐形手”。你看不见它,但它支配一切。

二、想做游戏的赢家,得先能写游戏规则
我经常在演讲里说一句话:“你别总想打败对手,你得去写比赛规则。”

这话不是为了装B,而是因为我见过太多聪明人死在规则外。

你再懂财务指标,再能建模,如果你无法影响“市盈率的解释框架”,你就是被规则定义的那一方,不是制定者。

那怎么写规则?

你得学会做三件事:

第一,你得控制叙事模板。估值模型其实只是“叙事的量化表达”。当你能重新定义什么叫“新经济”、什么叫“技术溢价”、什么叫“生命周期早期”,你就在定义新的估值路径。

比如美团刚出来的时候,如果你硬用传统PE模型来估值,它连门都进不了。但王兴他们定义了一个新的框架:平台型公司 + 用户留存 + 市场份额增长率。这个估值模型后来就成了“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新标配。

看到了吗?他们不是被估值,他们是在创造一套新的估值语言。

第二,你得建立自己的“可比公司池”。
别小看这个。谁进池、谁出池,这比你调个WACC权重重要一万倍。因为一旦你能定义“同行是谁”,你就能重新设定行业的价值边界。

别忘了,“价值”不是自然浮现的,是“可比参考”下的结果。

第三,你要能拉资源建结构。
说到底,估值是通往资源的一道门槛。你要么是被审视的对象,要么是拉着资源方一起搭戏台子的人。

能建结构的,才是最后的操盘手。

三、金融评估的终极密码:把模型变成武器,把话语权变成产业结构
你看,金融评估不是不重要,它太重要了。但它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算准现值,而在于:

你有没有能力让别人接受你的估值方式,并据此调配资源。

这就像是一场拍卖。

你报出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未来——一个足够动人的故事、足够严密的逻辑、足够可复制的模型,最后还能接上产业、政策、资本的闭环。

你不是来当分析师的,你是来做导演的。

你要调度模型、调度话语、调度产业结构,把一场估值评估变成一套“新行业构建”的行动剧本。

这才是高手的活法。

四、你能不能成为一个“新规则制造者”?
我不想跟你讲那种“相信自己就能赢”的废话。今天这个金融世界不是谁努力谁成功,而是谁掌握结构,谁设定规则。

你要不甘心被模型框死,那就去做框架的主人。

别被教条忽悠。什么“金融市场是理性的”?不。金融市场是“看谁更会讲故事、谁能构建信任、谁能拉出闭环”的竞技场。

要讲故事不是吹牛,是构建可验证的未来。

要拉闭环不是拼资源,而是拆清楚“资金—场景—变现”的产业路径。

你只要能把评估这件事,做到不只是“估公司”,而是“构行业”,你就赢了。

别人用模型打工,你用模型做武器。

别人算估值,你创造一个能被投资人重复使用的“价值新范式”。

别人还在研究PS、PB、PE,你已经在定义什么叫下一代定价逻辑。

最后一句话送给你:
模型是战术,估值是语言,但决定命运的,永远是你有没有胆量成为一个“设定者”。

你要做的,不是更精确地测量价值,而是让人开始用你的方式来定义什么叫“有价值”。

这,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金融评估者。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