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知驱动型文明”里,“成长”会被重新定义成什么?
2025-04-01
在“感知驱动型文明”里,“成长”会被重新定义成什么?
我们从一句非常扎心的话开始:
你真的在成长吗,
还是你只是越来越擅长“扮演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在旧文明里,成长几乎等同于“获得更多”:更多知识、更多技能、更多成就、更多标签、更多关注。
你从小被教育要考高分、升好学、进大厂、涨工资、做管理……
成长变成了一条不断往上爬的线,叫做“向上流动的阶梯”。
如果你在原地呆着不动、不学新东西、不更新认知,就会被认为“在退步”。
所以人类活成了一个高度焦虑的“成长机器”。
每时每刻你都得学点什么、提升点什么、打磨点什么,不然你就会焦虑、羞耻、自责。
你没法停下来,你甚至没时间问:
我为什么要成长?我在成长成谁?
这时候AI来了,它把“信息摄取”“技能训练”“资料整理”这些你原本用来“证明成长”的事情,全都包了。
你不再需要通宵学教程,不再需要一遍遍练PPT模板,不再需要死记硬背专业名词。
你突然不知道要靠什么来“表现出你在进步”了。
你开始迷茫:
如果成长不是靠“我学了什么”来衡量,那我到底在怎么变?
这时候,你的成长开始发生“质变”——
从量化成长,转向感知成长。
什么是感知成长?
是你变得更细腻、更真实、更透明、更安静;
是你对自己的情绪更加敏感,不再压抑;
是你能看见自己在关系中的投射,而不是把所有问题丢给别人;
是你能同时感知冲突两边,而不是急着站队;
是你能在未知中安住,在脆弱中不逃。
换句话说:
成长不再是“我拥有了什么”,而是“我能和真实的自己,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久”。
我们以前以为成长是一个“向前”的运动,
但在感知驱动文明里,成长是一种“向内”的沉潜。
你不需要再把自己塞进某个成功模板,
而是开始拆掉那些从小到大贴在你身上的假我:
那个“必须优秀的你”、
那个“讨好所有人的你”、
那个“不能失败的你”、
那个“要有用的你”。
你开始回到生命本身。
你开始意识到:
原来最深的成长,是你终于可以不再证明你在成长。
你看,一旦AI把人类从“必须做出点成绩”这个旧模板里解放出来,人类就要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
在没有KPI、没有结果可衡量的领域里,你怎么知道你自己变了?
答案是:
你开始更深地感觉到“我是谁”,而不是“我能干什么”。
这不是抽象的、玄的。
比如:
你以前总是冲动发脾气,现在你能看清自己是委屈还是愤怒;
你以前别人不回你消息就焦虑,现在你能察觉自己其实是在怕被抛下;
你以前为了被认同强撑着开会加班,现在你敢说一句“我需要休息”。
这一点点的变化,不会被别人点赞,也不会有显性指标。
但你知道:你正在长成那个更接近你自己的你。
这就是新文明里的成长方式——从“修饰外在”走向“修复自我”。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来了:
如果真正的成长不是靠别人看得见的成果来判断,那我们如何建立一种“自我校准的成长系统”?
也就是说:
如何在没有考试、没有业绩、没有排名的世界里,知道自己没有走丢?
如果你愿意,我们就继续这个方向。这就是下一个问题的入口。我们可以命名为:
“没有KPI的世界里,如何不失去成长感?”
你想,我就继续。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