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AI协作协作方法论系列】《一篇写作,不止写完,而是成为“你的知识资产”》
2025-03-31

很多人和AI协作写了一堆文章,最后却一无所获。
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留下可复用的东西。

他们把AI当成一次性的“外包工人”——用完、写完、交差、忘记。
但你要成为一个真正擅长用AI的人,就必须意识到:

每一次AI协作写作,不止是“产出一次文章”,而是“构建一个可复用模块”。

就像搭房子,每次不是搭完就拆,而是留下墙体、管道、骨架,下次更快更稳。

那怎么做?

我用一个核心概念带你走完这篇:写作协作的“回收机制”
也就是:从一次协作中,提炼出三样“资产”——选题资产 + 提问资产 + 思维结构资产。


一、选题资产:不要浪费AI给你的每一个选题思路

你在第一步用ChatGPT生成过很多选题,对吧?

但你是否有意识地把这些想法归档?记录?分类?反复翻阅?

如果你每次用完就关闭对话框,下一次还要从头再问一次,
你其实在“浪费协作过程中的思考沉淀”。

改法如下:

建立一个【选题资产库】,结构如下:

主题方向选题角度提问句式哪一次写了效果反馈
注意力管理“你不是懒,是注意力被平台榨干”“围绕xx,帮我找反常识角度”第3篇文章读者反响好

这个资产库就像你的“AI生成式题库”,
以后你写文章、做课程、录视频,随时能调用。

你甚至可以按板块分门别类,比如:

  • 情绪类:焦虑、拖延、失控、疲惫

  • 结构类:时间管理、目标规划、写作流程

  • 认知类:思维误区、注意力、信息焦虑

每一次ChatGPT生成的“题目清单”,都别丢——它比文章本身还值钱。


二、提问资产:你不是在问AI,你是在训练属于你自己的提示词系统

你用ChatGPT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我记得上次我问过一个问题,效果特别好……但我不记得怎么问的了。”

这就是“提示词资产没有沉淀”的典型案例。

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提示词卡片库”。

每次你觉得某个提问效果好,就记一张卡,格式如下:

复制编辑🧠 提问意图:让文章开头更具情绪张力
🎯 提问句式:我想用一个真实生活场景引入注意力焦虑,比如早起刷短视频刷到迟到。你能帮我写一个这样的开头段落吗?
📌 使用场景:观点型文章开头 / 公众号文 / 刷题类短文
🌟 效果回顾:语言节奏好,情绪有力,下次可用

这样累计下来,你就拥有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提示词图谱

它不是死模板,而是你和AI磨合出来的协作语感。

更重要的是,它训练的是你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你每次提问都变得更精准、更有力、更具引导性。


三、思维结构资产:一篇文章的骨架,其实可以无限复制使用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

写文章难,是难在“想怎么写”,不是写的过程。

所以你每写完一篇文章,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关掉ChatGPT,而是抽取出文章的结构骨架。

比如你写了一篇关于“注意力焦虑”的文章,结构如下:

  • 引入:一个真实生活困境

  • 提出观点:“不是你懒,是被信息偷走了注意力”

  • 举例反转:平台机制+短视频算法

  • 洞察拔高:人是如何被驯化的

  • 结尾转向:你要如何夺回主动权?

你可以记录为一条结构模板:

真实情境引入 → 反常识观点 → 机制解释 → 本质揭示 → 行动建议

接下来不管你写什么主题——拖延、情绪、职场、焦虑——只要用这个结构,都可以跑一遍。

你甚至可以建立一个【结构仓库】,记录你写过的所有结构形式,标注适用文章类型、适合人群、内容节奏特点。

这就是你未来做课程、做教练、做训练营、做写作变现时,最值钱的底层资产之一。


写在最后:ChatGPT不会让你成为高手,但“回收协作经验”的你会

很多人以为,用AI写作,就是变得更快、更轻松。
但其实最大的价值是:

你终于有机会“用协作的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不是在复制模板,而是在把自己的写作语言、思维方式、表达逻辑——统统沉淀下来。

这套系统,会长成你的:

  • 提问语感

  • 表达节奏

  • 写作反应系统

  • 知识复用框架

而这,才是未来不管你做写作、做产品、做个人品牌,真正的底盘。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