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自由”?——从认知折叠讲起》
2025-03-26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还能不能“自由地做选择”。
明明早上决定今天要少看手机,却一刷就是两小时;明明想着晚上要读书,最后还是躺在床上追剧;明明对一个观点有怀疑,却不自觉地被它吸引,甚至模仿。
我们开始产生一种微妙的困惑感: 我真的有在做“自由选择”吗? 还是,其实我只是算法、习惯、舆论、情绪的产物?
这不是焦虑,而是一种深层的不自由感。
一种“自己好像不是自己”的感觉,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日常生活中。
有人把这种感受归因于信息爆炸,有人归因于注意力稀缺,但其实背后有一个更核心的现象:
认知折叠。
第一层:什么是“认知折叠”?
设想我们的思维原本像一张纸,展开时清晰分明,每一块想法、经验、判断都能独立运作。
但当信息密度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复杂时,我们不得不将多个判断、价值、情绪叠压在一起,用“折叠”的方式来压缩认知负荷。
举个例子:
当一个人刷短视频时,大脑同时在处理“娱乐”“知识”“消费欲望”“情绪模仿”“自我价值判断”等多个维度。 但这些维度并没有分开运行,而是被压缩在一起,被平台、推荐系统、流行语、视觉刺激打包。
这就是认知折叠——
多个原本应该独立运行的认知层次,被强行压缩、重叠、模糊在一起,失去了“清晰感”和“自由操作性”。
于是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混响室:别人的观点变成了自己的潜意识,算法的选择变成了自以为的兴趣,情绪的起伏变成了价值判断的依据。
“认知空间”被压缩后,我们的“自由意志”也被折叠在里面。
第二层:自由意志,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天在说“我选择这样做”,但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角度来看,自由意志到底存不存在?
这其实涉及三个层面:
神经层面:大脑的反应其实比我们意识“提前”了几百毫秒。也就是说,很多行为的决策并不是由“我”发出的,而是大脑自动生成的。
心理层面:行为决策常常受到“潜意识”的驱动。比如:童年创伤、文化价值观、过去的失败经验等,都会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影响决策。
社会层面:外部环境的叙事、平台的信息选择、技术的算法推荐,深刻塑造了我们的“选择池”。
如果选择本身就是由系统设定好的选项集合,那么“我选择的自由”,其实只是“在被允许的范围内自我感觉的自由”。
听上去很悲观,但这正是我们要拆解的关键:自由意志不是虚构,而是极其稀有、需要练习和维护的一种状态。
第三层:为什么认知折叠让自由意志“失焦”?
自由意志的发生,有一个重要前提:必须具备“清晰的自我感”与“延迟决策能力”。
简单说,就是:我是谁,我真的想要什么,我可以等等,不立刻被动反应。
但认知折叠的典型特征是:
信息太多,无法分辨内外;
情绪过载,导致行动冲动;
多种价值混杂,缺乏稳定锚点。
于是人就变成了反射动物——不是出于选择地行动,而是出于刺激地反应。
最典型的就是短视频算法。
它并不是剥夺了自由,而是把每一秒钟都填满,让你没有机会去“产生选择”,自然也就谈不上自由。
自由意志的本质,不是你有没有做一个动作,而是你有没有在行动前“保留了意识参与的空间”。
而认知折叠,让这个空间彻底塌缩了。
第四层:感知的本质,也被折叠了
人对世界的感知,原本是多维度、开放的。
你走在山路上,能同时感受到风、阳光、脚下的石头、树叶的气味、心跳的节奏,这些感知共同构建了“存在感”。
但在认知折叠的环境下,我们的感知也变成了“被设定的注意力”。
比如:
小红书的美学塑造了“什么才是生活的好”;
抖音的节奏感设定了“什么值得关注”;
商业叙事设定了“什么才算成功”;
舆论热点设定了“什么才是当下重要”。
感知本该是“由内向外”的体验,结果却变成“由外向内”的模板。
自由的感知能力,被模板化、被外包。
于是人开始觉得:我的喜好,是被安排的;我的看法,是被喂养的;我的感受,像是别人的残影。
一旦感知失去“自有空间”,自由意志就成为无源之水。
第五层:我们还能恢复自由吗?
当一个人开始追问“我到底是谁”“这是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是不是还能选择不一样”,其实就已经在尝试反折叠。
这是一种回到自身的过程。
不是去关掉手机、逃离网络、拒绝社会,而是重新建立“认知分层的能力”。
具体怎么做?
每天留出纯净时间:每天至少30分钟不被外部刺激打断的“空白时刻”,写字、冥想、散步都行。那是让自我苏醒的时间。
建立信息分层机制:不再一次性吸收所有信息,而是建立三个桶:
情绪性信息(直接感受)
实用性信息(工具方法)
信念性信息(价值判断) 每次输入完,都要自问:这个信息属于哪个层级?我要怎么对待它?
训练“延迟反应”机制:看到一个观点、情绪、热搜,不立刻评论、转发、响应,而是等一小时后再决定是否参与。这是重建“自由参与”空间的练习。
写下属于自己的三大信念:这是内在锚点,无论外界多嘈杂,内心都能反复回归。
结语:
自由不是一个可以宣称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日常操练的能力。
在认知折叠的时代里,自由不是与系统对抗,而是能在系统之中保留“分辨力、延迟力、觉察力”的人。
自由意志没有消失,只是被折进了信息的皱褶里。
找回自由的路,不是打破世界,而是一点点展开自己。
让自己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台“被优化得很顺”的反应机器。
那一刻,自由就回来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