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愿望的幻觉】你不是在选择,而是被意愿选择【拆认知墙026】
2025-03-22
你有没有认真回顾过那些你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重要决定?选工作;换城市;离开一个人;还是咬牙坚持一段路。你当时以为那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自由意志,但几年后再看,会不会觉得那根本像是“某种东西”在推动你,你只是“被完成”了那个决定?
这是我们今天要直面的问题:意愿究竟从哪来?是“我”产生了意愿,还是“意愿”决定了“我”?
我们先来捡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你坐在沙发上,突然想吃甜的,你说“我想吃冰激凌”。你以为这是你自由产生的想法。可问题是:你能控制这个“想吃”的念头什么时候冒出来吗?你能预测它会以什么形式出现,是想吃巧克力,还是想吃芒果味?你不能。
你只是那个第一个听到这道声音的人,而不是它的发起人。
再往深一点看:那股想吃的意愿,其实并不来自当下。它可能是你小时候被奖励时吃的甜食残留的记忆;可能是你白天被领导批评,情绪压抑,需要糖分麻痹神经;可能是你昨天在短视频里刷到的美食种草埋下的种子;也可能是生理周期、激素水平、天气变化在潜意识中启动了一个神经回路。这一切组合成一个你无法觉察的“起心动念”,然后,它就“长”成了一个“我要吃冰激凌”。
你还以为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你只是那个“被启动”的节点。
你看似有无数选择,其实只是无数个意愿系统从你身上路过,而你大多数时候只是“被某一个拉走”。
这就是我们陷得最深的一层幻觉:以为自己拥有“自主性”。我们把那些“冒出来”的冲动当作“我的想法”;把那些“坚持下去”的耐力当作“我的毅力”;把那些“忽然不想做”的消退当作“我的自由”。但这些全都不是你,而是你的环境、基因、经历、关系、社会结构、教育语言,复杂缠绕后在你身上结出的果实。
你不是“种子”,你是那个被种出来的结果。
那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不是意愿的主导者,那我就只能做个被动的傀儡了吗?我岂不是没有选择、没有自由、没有出路?
这正是我们要开始转向的地方:真正的“自由意愿”,并不是控制,而是看清那些不自由的意愿。
当你能看到“我现在想赚钱”背后,其实是“我害怕贫穷”;当你能看到“我想成名”背后,其实是“我渴望被爱”;当你能看到“我想换个环境”背后,其实是“我在逃避责任”。你就不再那么容易被这些意愿牵着鼻子走。
你不再“是”那个意愿,你开始“看”那个意愿。
你慢慢会发现,意愿本身也分等级。有的意愿是生存层的,是为了吃饱、活下去;有的是社会层的,是为了身份、认可、存在感;有的是恐惧触发的,是为了逃离不适、对抗不安;有的是欲望驱动的,是为了更大更快更多。而极少数,有那么一些意愿,不来自这些层面,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召唤”,一种从无数偶然中穿透出来的清晰,一种即使没人支持、没有逻辑、没有意义,你也愿意去走的方向。
我们可以称之为“源意”。
那不是“你”的意愿,而是“生命”通过你这个管道想要表达的意愿。
它往往不吵不闹,不浮不躁,不急着出头。它像一股微弱却持续的溪流,刚开始你听不到它的声音,因为你正被无数欲望之浪拍打。但一旦你开始静下来,开始不那么立刻回应所有“我想要”的声音,那股真正属于你的意愿才会浮现。
而你的任务,不是控制,不是压制,不是制定目标、量化管理、五年计划,而是辨认。辨认出哪些是噪音,哪些是“你”;哪些是习惯反应,哪些是召唤回应;哪些是头脑制造的幻觉,哪些是心里某个不知名角落里一直在轻声说话的“那个声音”。
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因为它意味着你要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的意愿系统。你会发现,很多你以为“必须”的东西,其实根本不是;你会发现,你以为离不开的身份,其实只是情绪构建的临时避风港;你会发现,你以为的梦想,其实是社会给你的剧本,你照本宣科地扮演着而已。
你可能会经历迷茫、失重、方向感丧失,但那不是你的堕落,而是你终于不再被任何“虚假的意愿”驱动了。
真正的自由,是你终于可以不做任何事,只是坐在那,听着所有念头和意愿如流水般来去,而你在其中沉静如山。
从这个位置出发,你开始不再追求“意义”,而是开始聆听召唤;你不再试图“改造人生”,而是成为人生真实的通道;你不再想“拥有力量”,而是成为那个可以承载力量的容器。
这就是我们即将进入的下一个领域:真正的“方向感”从哪来?你如何知道一个方向,是“你必须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继续出发。我们要走到那片无人区,去找回你早已遗忘的“原初召唤”。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