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幻觉】你不是“不值钱”,你只是把价值交给了别人来定价【拆认知墙014】
2025-03-22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个潜意识:价值,是别人认出来的东西。你必须做出成果,必须被认可,必须被需要,必须被证明。于是我们开始一场漫长而疲惫的讨好式人生。
你考一个名校,是因为社会说它“值钱”;你进一家公司,是因为简历上的那一行“别人会觉得牛”;你学一个技能,是因为它“市场需求大”;你努力塑造一个形象,是为了“让人觉得靠谱”。
但这一切的背后,价值是谁说了算?是谁把“你值不值钱”的裁决权,从你手里拿走了?
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大多数人的自我价值感,其实是寄生的,是依附的,是借来的。它们挂在薪资单上;挂在社交媒体的点赞数上;挂在父母嘴里那句“别人家的孩子”;挂在爱人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挂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里,等着某天被某个系统盖章。
这种价值观最诡异的地方是,它让你无法“只是你自己”。你必须变成“别人眼中的你”;你必须表现得有用、有利、有绩效;你必须不断自证,不然就会被归入“无效人口”的队伍,被边缘,被剔除,被标签为失败者。
你会发现,你的价值感,绑在了太多外部变量上。
而只要外部变量一变——行情不好了;赛道塌了;产品换了;老板走了;观众走了——你的“我是谁”也跟着崩塌。
这才是焦虑的真正来源:不是你真的不值钱,而是你从未自己定价。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价值,不是社会给的标签,而是你与自己之间的契约。
那么问题就从“我值不值钱”变成了“我愿意为自己活出什么样的价值感?”你不是拿自己去换市场的掌声,而是你自己选择用什么方式,回应这个世界。你不是追着别人的标准跑,而是自己设定游戏的规则。
比如你可以决定:我今天就是要活出一种不效率但有质感的生活;我愿意用写一封信的时间,只为传达一句心意;我愿意每天给自己泡一杯茶,不是因为这件事能变现,而是它让我和自己靠近。
价值,不是来自“有什么用”,而是来自“你是否愿意为它赋予意义”。
很多人觉得“赋予意义”这四个字很虚。但你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天生是有意义的。都是人类给它贴的标签。金子为什么值钱?石油为什么值钱?学历为什么值钱?都是我们赋予的。既然是人可以赋予,那你为什么不能为你自己赋予?
你为什么不能说:我今天花三个小时看一部冷门纪录片,这就是我的价值追求;我选择待在一个不挣钱但让我安心的小镇生活,这就是我对自由的诠释;我宁可做个缓慢的人,也不愿沦为效率机器,这就是我活着的方式。
你开始会意识到,真正值钱的,是你能不能为自己的生活定价。
哪怕这个价格不被市场承认,不被朋友理解,不被算法推荐,但只要你自己心安,只要你自己说“这就是我”,你就站稳了。
当你开始这样活着,真正的奇迹才会发生。
别人会说你特别有“风格”;会觉得你“自带气场”;会突然开始愿意听你讲的故事;会偷偷模仿你的生活方式。你不再是追光的人,你成了发光体。你不再等别人定价,你成了定价者。
而价值,也从不再是一个“外部结果”,而是一个“内在状态”。
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值钱,因为你已经在自己的日常里活出那个“值”。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有人说“这个不值钱”“那样才有价值”,你可以轻轻一笑,然后默默在心里说一句:你说的是你的系统,不是我的宇宙。
下一篇,我们来谈“身份幻觉”。
为什么你总觉得必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你一旦脱离了某个标签,比如“成功者”“高收入者”“好学生”“好父母”,就开始陷入身份焦虑?为什么明明你早就知道标签是假的,但还是无法摆脱?
我们一起继续拆。拆到最底层,直到自由为止。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