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年轻人不愿意吃苦?你可能忽略了这些前提】
2025-03-20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这句话你一定听过,或者甚至也认同。它像是一种普遍共识,出现在长辈的抱怨里,写在职场管理者的评论里,被一些媒体包装成“时代危机”。可是,这句话真的成立吗?如果它是对的,那它建立在什么假设之上?如果它是错的,那真正的问题又是什么?

“吃苦”真的等于成功吗?

说“年轻人不愿意吃苦”,隐含着一个假设:吃苦本身是有价值的,而年轻人选择逃避这种价值。这个逻辑成立吗?

吃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时候,它的价值取决于它指向的方向。如果你今天在烈日下挖坑,明天又把坑填上,这无疑是苦,但没有意义。如果一个年轻人拼命加班,每天工作14个小时,却发现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更好的回报,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

许多长辈成长的年代,资源有限,社会流动性大,吃苦确实能够换来更好的生活。但时代变了,信息、资本、技术的流动比体力更能创造价值,单纯的“苦劳”已经无法等同于成功。年轻人不愿意吃苦,或许并不是抗拒努力,而是对“无效努力”的警惕。

什么是“苦”?年轻人真的更轻松吗?

“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这个说法,默认了一种前提:年轻人所处的环境比过去更轻松,他们不必为生活拼搏,不必经历真正的困难。

但事实是,年轻人面对的压力比任何一代都要复杂。房价高企,让买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内卷加剧,学历贬值,让普通人很难在职场获得真正的安全感;社交媒体放大了焦虑,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别人的成功,强化了失败的痛苦。过去的苦是体力上的,而今天的苦是心理上的、系统性的、不可逃避的。

有些人说,过去的工厂工人一天工作12小时,才叫吃苦。可今天的年轻人呢?他们可能在996的互联网公司加班到深夜;可能在考公、考研的竞争中焦虑失眠;可能在短视频创业的红海中拼命维持流量。换句话说,他们依然在吃苦,只是“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那些批评他们不愿意吃苦的人,可能只是无法理解这种新的“苦”而已。

年轻人不愿意吃苦,还是不愿意“被割韭菜”?

另一个隐藏的假设是,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不吃苦”,是因为他们变得更懒、更任性。但有没有可能,年轻人不愿意“吃苦”,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某些行业、某些工作模式,本质上就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抱怨年轻人不愿意加班,不愿意做杂事,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他们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这样的“苦”,真的值得吗?

• 一家公司要求员工996,却没有加班工资,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工作几年后依然被“优化”,这样的“苦”还有意义吗?
• 一个行业充满内卷,拼命工作并不会带来更高的回报,反而让自己成为消耗品,那选择离开是“怕吃苦”,还是理性决策?
• 一些企业用“年轻人要抗压”来掩盖管理的混乱,用“坚持才能成功”来美化低工资和高工时,这样的“苦”真的值得吃吗?

过去的人吃苦,是因为苦能带来回报。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思考:我的努力会带来什么?

“不吃苦”和“更聪明地努力”之间的误解

很多时候,人们把“拒绝无意义的苦”和“逃避努力”混为一谈。一个年轻人拒绝无偿加班,不代表他不想进步;一个人不愿意做没有成长价值的工作,不代表他不想变得更强。事实上,今天的年轻人比过去更懂得利用工具,更多地思考“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

• 他们不会机械地熬夜,而是研究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利用AI提高效率
• 他们不会为了工作牺牲一切,而是寻找更好的工作方式,比如自由职业、远程办公
• 他们不会无条件忠诚于某个公司,而是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让自己更有议价能力

这些思维方式,并不是“逃避吃苦”,而是用更聪明的方法去面对世界。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用最原始、最消耗自己的方式?

真正的问题:年轻人不缺吃苦精神,缺的是公平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努力就能换来更好的未来,他一定不会拒绝吃苦。但当社会阶层固化、行业高度内卷、收入和物价差距悬殊时,“吃苦”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徒劳的消耗。年轻人不怕努力,他们只是更希望自己的努力有意义。

• 他们希望加班是为了成长,而不是为了完成无意义的报表
• 他们希望工作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 他们希望社会能提供更多公平的机会,而不是把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吃苦”,而是这个社会有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理由去相信——努力是值得的

如果吃苦可以换来成长、换来回报、换来公平的竞争环境,谁会拒绝呢?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不想吃苦”,而是“这个社会是否配得上他们的努力”。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