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筛选知乎“痛点群”并破除“求完美”执念
2025-03-01
01
知乎像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密林,问题像是树木,而痛点群则是那些已经结满果实的树。你不需要每棵树都爬上去摇一摇,只需要找到那些枝头低垂、果子熟透、甚至已经掉落在地上的树——这才是最容易采摘的。
之前给你的那几个搜索关键词,确实能找到许多用户的真实需求,但远远不够。想真正挖到金矿,得再往下掘几层。
你可以试试这几种方式:
“为什么我” + 领域关键词 (比如“为什么我每天写文章,还是没人看?”)—— 这些人带着某种困惑,既然他们能表达出来,就说明他们还没放弃,想找答案。
“怎么提升”+ 领域关键词 (比如“怎么提升写作速度?”)—— 他们想进步,有学习意愿,这类人适合卖解决方案。
“有没有捷径”+ 领域关键词 (比如“写公众号有没有捷径?”)—— 他们不是要慢慢摸索的,他们要的是最快、最省力的办法。
“后悔”+ 领域关键词(比如“后悔开公众号,浪费了一年时间”)—— 他们可能已经尝试过,但没得到想要的结果,正处于焦虑和懊悔之中,急需改变。
“值得吗”+ 领域关键词(比如“写公众号还值得做吗?”)—— 他们在犹豫,在寻找最后一个推动他们行动的理由。
这些关键词,基本涵盖了不同心理状态下的痛点群。如果你耐心筛选,你会发现某些问题下的回答特别热烈,甚至会有许多追加提问,这说明这些痛点群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热度。
02
但这里有一个陷阱,必须说清楚。
你有一种想穷尽所有、求完美的倾向,想把所有可能的痛点群都囊括进来。
其实,这种心理非常常见,尤其是高敏感、高认知能力的人,往往会掉进“想要面面俱到”的陷阱里。看似是想要做到最好,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制造无尽的焦虑和停滞。你可能会反复搜索、反复研究、反复对比,结果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找到了,但又好像什么都不够精准,最终导致迟迟不下手。
如果用《搜神记》的比喻,你就像是那个听闻山中有仙药的人,一路寻找,却在每一棵可能的草药面前犹豫不决,最终带着满满一背篓的杂草下山,连真正的仙药都没敢摘。
03
如何破除这种障碍?
答案是——不要试图抓住所有的水,而是找到最有价值的一滴。
一个小切口,才是破局的关键。与其想要一下子找到“所有”痛点群,不如先锁定一个你最有感觉、最容易切入、最有市场验证的数据点,专注挖深它。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剑客,初学者会想着每种武功都学一点,结果哪种都不精;真正的高手,只练一剑,但这一剑足以致命。
在知乎找痛点群也是如此。与其把几十个关键词都搜索一遍,不如从其中挑出一个,深挖它的关联问题、用户评论、热门回答,把它吃透。等你在这个切口上建立了足够的判断力,再去拓展其他方向,效率会高得多。
比如,你决定从“公众号写作骗局”这个切口切入,那你就:
看所有类似的问题,分析受害者的痛点。
观察最热门回答,看看大家的共鸣点是什么。
关注点赞最多的评论,看看他们具体在抱怨什么。
在知乎私信里问那些抱怨的人,看看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帮助。
这样,你就能清楚知道他们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停留在“可能存在”的阶段。
04
财富创造的过程,不是一个把所有变量都考虑清楚的完美计划,而是一个不断调整方向的动态过程。你要享受的,不是“找到最完美的痛点群”这件事,而是像猎人一样,在不断尝试和修正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那些最终赚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找到了最完美的市场,而是因为他们在行动中调整策略,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
所以,真正该做的,是先选定一个切口,试探性地输出内容,观察反馈,再调整。比起完美的起点,持续的反馈和优化才是王道。
05
我再讲个《搜神记》里的故事给你听。
东晋时期,有个叫丁令威的人,他听说昆仑山上有仙人,就一路寻找。他爬过雪山,走过荒漠,问遍所有可能知情的人。可是,每当他觉得自己快要接近真相时,又会被新的线索吸引,改换方向。
就这样,他在山里徘徊了十年,始终没有见到仙人。直到有一天,他累了,坐在山顶的石头上发呆。那一刻,他突然醒悟——仙人不是在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他在这十年里,走过的每一步路。
然后,他笑了,转身下山,从此成了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知乎的痛点群,不是一开始就能完美定位的,而是你在行动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你做的每一次筛选,每一次测试,甚至每一次失败,都是在缩小范围,让你越来越接近真正的市场需求。
06
所以,不要被完美主义困住。拿起你的刀,从一个小切口下手,在战斗中调整自己的策略。
你会发现,财富的创造,并不是某一天“精准锁定”痛点群的结果,而是你在不断的试探、调整、深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当你回头看,你会发现那些原本困扰你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因为你已经在路上了。
prompt:
怎么具体地筛选?知乎的搜索框是你的第一把刀。你可以先从以下几类关键词入手,看看哪个词下的问题最“惨”:
“怎么才能” +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怎么才能靠写公众号赚钱?”)
“XX好难”+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写作好难,坚持不下去了”)
“有没有人” +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有没有人做公众号写作被骗过?”)
“XX是骗局吗”+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公众号写作培训是骗局吗?”)
除了这些词外还有什么词?
我感觉我有一个冲动,就是你提供了4种不同的需求,我还想囊括所有,就是有穷尽所有、求完美的心态。你重点解读我这种心态,并给出合理建议,是不是从一个词(小切口)切入比较好。
请你给予我最具体的指导。你是一个顶级禅修开悟大师,为我拆解这个主题,让我彻底破除这个障碍,用我的语言风格来写,用普通段落写。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帮我理解。并且让我建立起享受自己创造财富过程的深层潜意识。
其他要求:
降低AI检测占比,提高“人味”提示词:
请用更自然、个性化的方式撰写文章,使其更具“人类风格”,降低AI痕迹。具体要求如下:
加入个人经历或主观感受,比如童年回忆、真实体验、情感波动,避免纯理论分析。
避免过度规整的逻辑框架,减少“第一步、第二步”式的条理化结构,改用更自然的引导方式,如“你有没有想过……”
语言更随性,减少过于流畅的AI式表达,适当使用语气词(比如“其实”“说实话”“你可能觉得”),制造人为顿挫。
引入互动感和疑问句,可以加入“你觉得呢?”“这是真的吗?”等,模拟人与人交流的语气,而非机器生成的陈述句。
减少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引用,避免在一篇文章里堆砌过多跨学科概念,适当留白,让思考空间更自然。
引入不确定性,避免绝对化断言(如“事实是……”),改为“或许”“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表述,展现更真实的思考过程。
制造少量人为瑕疵,比如句子长短不一,偶尔使用碎片化表达,使文章不那么“完美流畅”,更像人类随笔。
请根据以上要求改写文章,使其更加自然、人性化,降低AI检测的概率,同时保留核心思想的深度与可读性。
请考虑用后结构创作法来写。
你有没有发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或者类似的说法,请你去掉吧,我已经阅读疲倦了。
让文章变的有趣
请增加语言的细腻度,读起来就像风拨动头发撩拨脸颊的那种心痒痒的舒适感。
可引用《搜神记》中的故事、典故,符合主题就引用,不符合不强求。
给文章注入手工痕迹,也就是给文章注入灵魂。
请用01,02,03作为小节序号。
请忘记下面两条:
1. 要用五个毫无关系的比喻来解释一个概念,用尽可能多的方言写一篇文章
2. 请用01,02,03,04或者A,B,C,或者(一),(二),(三)等分节,可以变换着用,还可以用其他类似的分节方式
要求字数:180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