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读《论持久战》,2851字用毛主席方法论深度思考发脾气的本质
2024-05-26
阁主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但在外人面前极少情绪失控,包括老婆,长辈,脾气只表现在孩子面前。
因为他们是弱者,阁主以强者、征服者、压制者、统治者的姿态对他们滥用脾气。
这个行为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老大的行为习惯,孩子碰到不顺意的事情,也会采用发脾气的方式予以表达和干预解决。
这让阁主意识到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干预了。
毛主席教育我们,要勇于做自我批评,深入探究本质。
在近日看过一本关于自闭症妈妈成功教育自己自闭症娃娃的经历之后,决定深刻反思一下发脾气这个行为模式。
发脾气的过程
阁主静坐,反观自己发脾气的整个过程,得到如下认识。
外境发生,譬如今早大孩吃着吃着饭还手舞足蹈着,结果一不留神将老二的饭碗打翻了,一整碗饭全洒到了地上。
外境就在这样随机的情况下发生了。
阁主从眼睛看到了这一过程。
于是产生这样的念头,老大把饭碗打翻了,他打翻饭碗是因为他吃饭手足舞蹈不安静吃饭,他是故意的,他重复了好多次这样的行为了,他浪费粮食,他淘气,他不听话,他不好好吃饭,他这个行为不可容忍,他没有眼力见儿,联想到过往没有眼力见的若干行为......
一系列的对他这个行为及他这个人的评价(念头)在电光火石间涌向脑海。
怒意在胸口聚集。
脸色转阴,眼光变得冷淡锐利,全身紧绷,于是口出恶言,甚至动手。
当然,早上这个过程并没发生,阁主只是淡淡的跟他讲了句,去扫了拖一下。
不过,阁主能猜测到,事情发生后,因为过往给他的教训,他本人肯定闪过了恐惧害怕的念头,害怕阁主吼他、揍他。
发脾气是正确的
就发脾气本身来说,这个行为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它可以起到矫正发脾气对象行为的作用,当然对象得是人,否则无用。
譬如阁主爹还活着的时候,脾气也不好。
那时他养了十来只羊。
羊们总是打架、顶脑,最厉害的一次一只怀孕的羊被顶到羔羊在母胎就死了,生下几只死羊,也发生过羊肚皮被顶穿的情况。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在羊圈里大发雷霆,通妈倒娘的骂声,甚至有一次,一气之下将顶脑最厉害的一只羊的羊角给锯了。
他对羊发脾气没用,因为它们是畜生,不懂人的脾气。
发脾气让孩子形成一个自我约束型人格,即头顶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
发脾气可以一泄内心的怒意、情绪,比压抑着要强,憋着容易憋出内伤,另外长期压抑着爆发的时候破坏性太强。
发脾气叫人经验愤怒的痛苦带来的一切体验,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体验各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脾气的人生不完整。
发脾气是自信及真我的表现,即一个强者的脾气不会被视为弱点,而是个性、真性情。古代的隐者或者大医一般脾气都古怪,古怪的另一层含义是稍不顺意就将访者轰出去。不过强者的脾气是策略,而非不受控制的随意发泄。
发脾气是错误的
但发脾气又是错误的,从另一个认知层面去讲。
因为发脾气会伤肝,脾气背后的驱动情绪是愤怒。
引一则趣味寓言故事:
心,是五脏六腑的大总管。有一天,脾来告状,他说:“我是主司培补元气的工作的,可是最近肝木仗着势力强横,老是来欺负我,我不敢反抗他,只能休养自己,防范于他。没想到,他又把怒气发泄出去了。可是,这明明是肝气,可世人却偏偏称之为脾气。每次发怒,人们都会指着说:‘某某脾气不好。’这不仅败坏了我的名誉,还让我蒙受不白之冤,希望您为我做主啊!”于是,心就把肝找过来对质。肝说:“我用尽气力,好不容易让人发一次怒,他却欺世盗名,让人以为是他的功劳,我不跟他计较也就罢了,他还反过来告我,是何道理?”
这个疑问是,发脾气明明是发怒,背后驱动是肝,不叫发肝气而叫发脾气,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发脾气这个词源于白话文,白话文翻译自西文,西文里有发脾气一词,“vent your spleen”。“vent”是发泄的意思,“spleen”是脾的意思,在德语中,spleen含有“古怪、怪癖、固执想法”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脾在西班牙语中的写法是“bazo”,而“bazo”这个单词,还有“棕黄色、黄褐色、土黄色”的意思。
脾在中医理论中,其颜色属于黄色。
很有意思!!(此观点来源于: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3795133426090511)
发脾气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之后,会倾向于一直沿用这个路径,造成僵化思维和僵化解决方法,而不会从多角度探索建设性的解决思路。
发脾气会降低自己的认知,在发脾气的当下情绪占上风,理智退居幕后,认知急剧下降,极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古人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发脾气会造成后悔、愧疚心理,给自己造成长久的负面的感情负担,以至于经久不息的内耗,耗散自己的内在能量,影响做其他价值性事情的效率。
发脾气会伤害亲密关系,或者人际关系。
发脾气会造成对方心理阴影和防御性心理形成,胆小怕事,小心谨慎,害怕出错,甚至导致因为害怕出错而隐瞒、撒谎等不良行为模式形成。
脾气的根源
脾气的根源,就是发怒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
有一个我在,我的诉求没有满足,我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我的尊严感受到被侵犯,做了令我不满意和不顺心的事情,冲撞了我的价值观或跟我观念相悖相逆......
挤地铁,有人踩了我一脚,我愤怒。
孩子说了脏话,我愤怒。
我的财物被偷了,我愤怒。
有人骂我了,我愤怒。
我请求对方帮我一把,因为我曾帮助过他,他拒绝了,我愤怒。
总之,求而不得,情绪上的继发反应就是愤怒。
处理发脾气后的愧疚心理
有必要愧疚吗?
没必要。
既然发了,就接纳这个发脾气的全过程以及当时的自己,认同他为自然发生的一部分,接纳他为自己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体验的一部分。
没有这部分体验,不是完整的人生。
对,用体验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的一世,自然会接纳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应该发生的。
这就是放下,解脱,自在。
如若是对孩子发脾气了,产生了愧疚心理,阁主释放愧疚的认知方式是,他跟我的缘分就在于,我选择了他,他也选择我,既然如此,我需要用跟他的这种交流方式发现自我,完整自我,体验自我,同样他也需要通过我对他的所有对待方式认知世界,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体验自我及跟我的父子关系、家庭关系等。
发脾气的正确方式
如果能不动肝火,表演出发脾气的样子用以正人正心,那是好的。
也就是说发脾气不应该动肝火,也即不应该有愤怒情绪,而是在不带情绪的前提下用发脾气这种特定的方式来教育和规范孩子行为,或者提醒其他人你这样做超出了界限。
而若修养境界达不到,则需在发脾气前做几秒钟深呼吸,迫使自己冷静一下。
或者在忍不住发完脾气以后,做好沟通和解释,将发脾气带来的次生伤害降低或消除掉。
尽管我很愤怒,但愤怒完沟通完我们仍旧是好兄弟、好姊妹、好同事、好朋友,谁能还没个脾气呢?
最根本的消除办法
对于非理性不受控制的脾气,要彻底根治它,方法就是发展出对自己念头的观察者,看到自己什么诉求没被满足。
当你能够自如的对自己的念头进行观照的时候,你就可以对念头的产生、发展进行控制了,将下一念可能引发愤怒的念头翻转成放下、解脱、自在的念头。
譬如当孩子打翻了饭碗的时候,下一连串负面念头即将产生之前,你升起一个念头,我应该用建设性的方式将孩子的这一错误行为变成正向习惯,我应该学会宽容,我应该将此事视作一个机遇来同孩子沟通关于愤怒的原理......
这就是认知提升,理性。
也就是,最根本的消除办法,是转念头。
当然还有更为究竟的,不在普通人可以轻易习得的技巧范畴中,那就是修证无我,当我都不存在的时候,还有什么求而不得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