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该报复性成长了: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2025-11-02

那一夜,窗外下着雨。细碎的雨点敲打在阳台的铁栏上,像是在提醒:一场长达三年的梦,终于要醒了。那梦叫“疫情”。有人在梦里失去亲人,有人在梦里失去工作,有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没变,却又哪里都变了。街上的灯重新亮起,咖啡馆有了笑声,飞机重新起飞。可真正的复苏,不在热闹的街市里,而在那些沉默的人心中。疫情之后,有人报复性消费,有人报复性旅游,还有人,报复性成长。

报复性成长,是个奇怪的词。它不是盲目的鸡血,而是那种“终于看懂了”的觉醒。有人说,三年疫情,是人生的一次“强制暂停键”,它让人重新看清:原来安全感,从来不是稳定的工作、储蓄的余额、房子的产权证,而是你的思维方式。你用怎样的思维理解世界,就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有个朋友,叫林宸。疫情前,他是广告公司的一名中层,年薪三十万,每天开会、出方案、赶稿子。那时他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疫情封控的那年,公司裁员,他被“优化”。他在家待了四个月,从焦虑到麻木,再到突然醒悟。他说:“我那一刻明白,所谓稳定,只是别人给你的假象。”他开始系统学数据分析,从零做起,用三个月做了一个关于线上消费习惯的可视化报告,发在社交平台上。两周后,他收到了猎头的电话,年薪翻了一倍。后来他说:“我没变聪明,只是换了个思维。”

思维的转变,其实是最难的事。因为人习惯活在惯性里。疫情打碎了惯性,把每个人都推到了必须思考的位置:我要怎么活?我要靠什么立足?在那一段孤独的时间里,有人开始做副业,有人开始学理财,有人学AI画图、学Python、学做内容。这些行动看似零散,却折射出一个共同的逻辑——他们在用成长对抗不确定。

成长不在年岁,而在于思维能否迭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提出“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她说:“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不是能力,而是你看待挑战的方式。”疫情之后,那些跑得更快的人,不是资源多的人,而是学得快、试得早、敢调整的人。一个简短的“小实验”能说明这个逻辑。

那年春天,一个失业的女生在小区做了个实验。她注意到,邻居家很多人开始网购蔬菜、水果,但配送常常不及时。她便去批发市场联系供应商,每天帮十几户代购,一周后,群里主动找她的有五十户。她不是电商专家,也不会运营,但她做了一个“试探式的反馈动作”,先行动,再迭代。一个月后,她注册了小程序,转为社区团购。半年后,她的生意扩到了三个小区。她说:“那时候我也怕失败,但我更怕不尝试。”

成长这件事,从来不是巨变的,是在一次次小动作里被积累的。报复性成长,不是突然变厉害,而是“我开始了”——开始阅读一本真正改变认知的书,开始做一次结构化的复盘,开始给自己的目标定量化的指标。这些动作看似微小,却是反脆弱的基础。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写道:“不确定性是成长的温床。”疫情正是这样一个催化器。它把外界的安全感拿走,逼你重新建立内在的安全结构。

那段时间我也经历了一个返工式的失败。那时我在写一本书,主题是“在不确定中成长”。我写了两万字,越写越觉得虚浮,像在给别人讲道理。后来我删掉了全部重写,从身边的真实人开始写——那些疫情中被迫转行的人、做小生意失败又爬起来的人、独居但坚持学习的人。我发现,成长不是励志,而是对现实的反应。它是你在风暴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能力。那一稿写完,出版社直接通过了。我笑着对编辑说:“原来成长也要返工。”

返工,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次“打碎自己再重塑”的痛。心理学上叫“认知重构”,它是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断裂。比如,一个人习惯用“我不能”开头,他看到机会的反应是“我没资源”“我没背景”;而另一个人,会问:“我能不能先做一点点?”这两种思维的分水岭,就是未来差距的起点。麦肯锡有一份研究指出:在长期职业成长中,70%的成功来自于个人主动学习与自我反馈,而不是外部培训或环境。也就是说,你不是被机会改变的,而是被你的思维模式改变的。

很多人说,疫情之后,最大的恐惧不是病毒,而是“信息焦虑”。每天刷到别人升职、转行、创业成功,就觉得自己落后了。可真正的焦虑,不是因为别人跑得快,而是你站得太久。成长不是速度,而是方向。你可以慢,但不能原地打转。曾有人问稻盛和夫:“什么是持续成长的秘诀?”他回答:“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姿态。”那是一种谦卑,也是一种力量。

有一次,我在机场遇到一个做生物医药的创业者,他说疫情那年,公司几乎倒闭。供应链断裂,资金链断裂,他每天只睡三小时。可就是那时候,他逼着自己学财务、学谈判、学心理学。两年后,他重新融资成功。我问他:“你怎么扛下来的?”他说:“我不指望别人理解我,只要我能理解自己。”我记得那天他背着双肩包走进安检口,步子稳得像没经历过风浪。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人的成长是看不见的,他们只是把痛,熬成了骨。

思维模式最大的力量,在于它决定了你怎样看待世界的不公平。疫情让人见识到现实的两极——有人逆势崛起,有人彻底崩塌。很多人觉得命运不公,但真正的区别,是你如何理解这段低谷。有的人在失业后整日抱怨“运气不好”;有的人反而趁机盘点能力、更新简历、调整方向。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说:“人并非在事实中生活,而是在自己构建的思维框架中生活。”如果你的框架是“世界欠我”,那你会永远陷在被动里;如果你的框架是“我能重新定义自己”,你就能在乱局中长出新枝。

有个年轻人写信告诉我,他疫情期间每天早上八点起床,在家换上正装,对着镜子说:“今天照常上班。”他用这个仪式维持自律,三个月后,他的自媒体账号涨粉十万。他说:“我只是换了一个思维——不等环境好再行动,而是先行动,让环境跟上我。”这种主动性,其实是成长的核心。你永远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练好“随时重启”的肌肉。

成长的底层逻辑,是从反应型到创造型的思维转变。反应型的人,等着世界告诉他答案;创造型的人,先动起来再调整路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称这种能力为“自我效能感”——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结果。这种信念越强,行动越持久。疫情三年,是全球范围的一场“自我效能测验”。有人崩溃,有人突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在学历,不在资源,而在“面对未知,你相信什么”。

这一点,AI时代的浪潮正在放大。ChatGPT的出现,让无数人重新定义“智能工作”的边界。有人恐慌被替代,有人兴奋地学习如何利用它提效。不同的思维路径,注定不同的命运。哈佛商业评论曾指出,AI不会取代人,但会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思维模式,就是你的“适应力”。你若害怕变化,变化就吞没你;你若拥抱变化,变化就成了你的助推器。

我认识一个四十岁的销售主管,他用AI做了一个个人销售助手,每天帮他写邮件、做报价、整理客户画像。他的业绩反而提升了。他说:“以前我害怕AI,现在我把它当成搭档。”这句话让我记了很久。很多人以为成长是竞争,其实成长是协作——和自己协作,和工具协作,和变化协作。人最大的觉悟,就是不再跟世界对抗,而是与世界共舞。

当然,也有陷入“伪成长”的人。他们每天刷课程、做笔记、收藏一堆知识,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知识囤积症”让人陷入幻觉,以为知道就等于做到。真正的成长,不在笔记本里,而在你去试、去错、去改的过程中。学一门新技能,做一次公开表达,独立完成一个项目,这些才是成长的筋骨。失败,是最诚实的反馈。

我还记得一个朋友说过的话:“疫情让我懂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没有人会永远给你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是思维上的富足。”她现在做心理咨询师,每天记录自己的客户变化。她说,最常见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人对不确定的恐惧。成长,就是在不断的不确定里,仍然选择清醒、选择前行。

这三年,我们都经历过“暂停”,有人趁机沉睡,有人趁机生长。疫情之后,不该报复性消费,而该报复性成长。因为成长,是唯一不会被夺走的东西。思维的升级,是抵御风浪的底牌。

当生活重新加速,你可以选择继续奔跑,也可以选择先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的思维,还是三年前的思维吗?如果答案是,是的,那你需要重新开始一次。哪怕只是读一本书、写一篇复盘、练一次表达,都足以让世界慢慢松动。

成长从不喧嚣,它悄悄发生在每一个你以为浪费的夜晚,每一个被打击后仍选择站起来的瞬间。疫情让我们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懂得,唯有成长,才是最大的浪漫。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