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鲁莽定律: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2025-11-02

凌晨两点,北京的风刮得像是从梦里吹来的。脱不花坐在窗边,泡面还冒着热气,电脑屏幕上闪着会议纪要的光。她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轻声嘀咕:“先搞起来,再说。” 这句话后来成了她的人生定律,也成了无数后来者的信条。那一年,她三十八岁。她说,“这定律,我亲测有效。”

有趣的是,这句话并不是她的灵感闪现,而是她一路“莽撞”走出来的经验。她没上过名校,没有系统管理学出身,也没有天生的资源加持。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三里屯一家广告公司的小文员,月薪380元。她不懂广告,不懂提案,不会PPT,只知道一个朴素的念头——“既然已经在这儿,那就先干点什么吧。”

那是1997年的北京,互联网还没普及,广告人这个词刚有点光。她听说周末在民族园有个“广告人沙龙”,能免费听大佬讲课,就挤公交去蹭听。那天讲的是时任奥美总经理湛国祥,主题是“如何做提案”。她听得入神,连笔记本都写满了。讲完后,她挤到人堆里要了一张名片,没多想,只觉得那张卡片闪着光。

一个月后,公司意外接了个大客户的提案,整个部门都在忙。她只是个打杂的,却听着听着,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我们做的和湛老师讲的不一样呢?”同事冷笑着问:“那你说,咋弄?” 她一愣,心一横,翻出那张名片,拨通了电话。

秘书接的,她硬着头皮说:“请转告湛老师,我是一个月前听他讲课的小朋友,有些问题想请教。” 出乎意料,湛国祥真回了电话,还答应中午见面。她抱着没准备好的材料跑出去,湛老师看了两眼,说:“内容来不及改,就在形式上下功夫。”他教她怎么用PPT、怎么买胶片、怎么打孔封装。她当场记下,下午跑遍中关村买齐设备,晚上通宵打稿。第二天早上,她成了唯一被点名上台汇报的“小文员”。

提案没赢,但奇迹开始了。客户后来主动续约了七个项目,她也被任命为培训项目负责人。她说:“我的第一个客户、第一个团队、第一篇文章、第一个奖金,都从那次莽撞开始。”

“先搞起来”,这句话看似莽撞,其实是通往成熟的捷径。

很多人以为,稳妥才是聪明,风险等于愚蠢。但事实是,很多聪明人死在“推演”的路上。脱不花说:“你不做,这件事永远停在脑子里。你越想,它越诱人。最后不是你赢了它,而是它耗尽了你。”

她有句话很狠:“聪明人都在算,笨人都在干。结果是笨人先拿到了反馈。”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行动偏好”。哈佛大学在2019年的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情境下,那些更倾向于立即行动的人,获得的长期正反馈是被动等待者的三倍。换句话说,行动本身就是一种策略。

脱不花的鲁莽,不是盲撞,而是“带着敬畏的冲锋”。

她的人生第二次转折,也是因为一个“误闯”。那是1998年的某天,她路过酒店,看到里面在办培训,心想“进去看看呗”,于是就溜了进去。讲课的人讲“战略管理与4P”,她听得入迷,下课追上去问:“老师,下次课在哪儿?” 对方说只是帮朋友代讲一次。一般人听到这就完了,她却反问:“那要是我来办公开课,请您来讲呢?”

老师愣了,她也没退。当天就去问酒店租场地多少钱,报价太高,她干脆谈价,最后用五分之一的价拿下场地,条件是送酒店五个免费名额。然后她去找老师定讲课费,两人合计后决定一个象征性的价钱。场地有了,老师有了,但学员呢?

她灵机一动,跑去央视广告部,找到以前送材料时结识的秘书,请人帮忙复印了一本广告客户通讯录。她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真的招来了十几个企业家。开课那天,二十多个听众坐满一间小会议室,她当主持、做抽奖、评优秀学员,硬是把气氛炒热。

那次课的讲师,是后来担任惠普中国战略总监的高建华;而那位被评为优秀学员的企业家,叫牛根生。那一年,他刚从伊利离职,第二年创立了蒙牛。多年后他还特意感谢她:“那堂课,是我创业前的加油站。”

这就是“鲁莽定律”的魔力——先干起来,哪怕不完美。

很多人误解“行动”是冲动,其实真正的鲁莽,是有方向的探索。你先进入场景,反馈会教你下一步怎么走。脱不花后来回忆说:“那场公开课的利润是零,但我的人生账目,从那天开始进入正循环。”

这正是鲁莽定律的核心逻辑:完美计划只是幻觉,执行才是现实。

在《黑天鹅》里,塔勒布说:“我们无法预测世界,但可以让自己处于被幸运撞到的状态。” 鲁莽,就是进入那种状态的钥匙。

脱不花后来创立罗辑思维,罗振宇在复盘公司文化时说:“我们的策略很简单,不管三七二十一,主意大体靠谱,就先干。” 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脱不花式的DNA——想清楚方向的成本,永远高于先干起来的代价。

她曾经在一次内部会上说:“我们没那么多战略家,我们是泥腿子部队。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次次的临场修正。”

这句话像是对无数创业者的告白。

在创业圈,有太多项目死于“想清楚再做”。程维创立滴滴时,不懂技术,第一次找外包团队被骗了一笔钱,软件漏洞百出。别人劝他停,他说:“不懂就学。” 后来他边学边改,拉到懂行的合伙人。几年后,滴滴成为行业巨头。

马云也是如此。1995年第一次上网时,连键盘都不敢用力敲。搜索“中国啤酒”结果一无所获。他失望又激动,回国拉十八个人在自家客厅搞阿里。有人劝他别冲动,他只说:“我不懂技术,但我懂要干什么。” 这就是高手的分水岭——他们想的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多数人相反。我们习惯先盘点自己会什么、懂什么,然后把那些不会的事排除。于是,我们永远只在安全区里循环,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我曾问过一个创业失败的朋友:“你后悔吗?”他笑笑:“不后悔,至少我真的试过。”他补了一句:“最怕的,不是做错事,是一直没开始。”

那一刻,我想起脱不花在一次演讲里说的:“鲁莽不是盲目,而是对机会的敬意。”

是的,鲁莽不是冲动,是敢于验证。很多人纠结,是因为他们把思考当作了行动。真正的行动者,会让思考在路上发生。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斯坦福大学在2022年的实验中发现,当一个人先行动后思考时,大脑的奖赏系统活跃度比纯思考者高出46%,他们更容易进入“成长反馈循环”。简单来说,先干起来的人,学得更快,走得更远。

我曾在采访中听到一个很打动我的比喻:方向像风筝的线,行动是风。你只有放出去,风才会带你飞。线拉得太紧,风就吹不动。

所以,不要再把完美计划当安全感。完美是幻觉,动手才是真实。

有一次,脱不花在内部复盘会上说:“我们不是要每次都赢,而是要让每次都算数。” 她解释:“只要行动,就会产生反馈。只要有反馈,就能修正。修正多了,就离对的方向越来越近。”

听起来简单,却是高手的共识。

鲁莽定律不是鼓励你乱来,而是让你有勇气进入“真实世界”。它的底层逻辑,是快速反馈。你做得越快,错误暴露得越早,成功反而越稳。

我曾尝试把这个方法用在自己的工作中。那时我犹豫要不要开一个线上写作课。计划写了三周,一直卡在“课程体系”环节。后来我想起脱不花的定律,干脆先录一节试讲。那天晚上录到凌晨两点,第二天发出去,竟意外收到了上百个正反馈。后来课程越做越成熟。那次鲁莽的决定,成了我职业的转折点。

当然,我也失败过。第二次我照搬经验,想推出另一门课,结果市场反应冷淡。我花了半个月复盘,发现自己这次没有先验证需求,而是直接假设。失败教我,鲁莽不等于瞎干,行动也需要感知力。真正的鲁莽,是带着思考的勇气。

如果你现在正纠结要不要开始一件事,请做一个小实验:拿出纸笔,写下这两个问题——“我不做,会后悔吗?”“我做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写完后,你的答案八成已经告诉你该干了。

脱不花说:“纠结不是深思熟虑的表现,而是能量浪费的过程。”

所以,当你卡在十字路口时,不妨记住她那句简单的话——先搞起来。你不一定马上赢,但你一定更接近赢。

我们活在一个节奏太快的时代,信息多到让人麻木。可所有成功者的故事,最后都指向一个共通点:不是想得更明白,而是干得更早。

也许你不需要完美的准备,不需要十全的把握。你只需要迈出那一步。

人生没有等到准备好的那一刻,只有动手的那一刻。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