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全人教育
2025-11-02
夜色沉沉,那天的风冷得刺骨。一个十五岁的男孩,闯过临时搭建的防疫卡点,骂声掀起,拳脚落下。七十三岁的老人,倒在路边,再也没有起来。新闻播出那天,评论区淹没在愤怒与哀痛之中。有人说,这孩子该死;也有人说,孩子只是孩子。但在那一刻,没有人愿意再替他辩解。人们心里有一个共识:天下苦未成年恶魔久矣。
十五岁,本该是梦与希望的年纪,却成了血与悔的起点。案件的背后,浮出无数相似的影子。2016年,另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被同学殴打四小时;2019年,大连,一个十岁女孩,被十三岁的同学杀害;最高法的报告说,仅三年间,校园暴力致死案三百起。数字冷冰冰,却都带着父母的泪痕。孩子的拳头,从来不是一天练成的。那股狠意,是一点点滋生的,是无声的忽视、无形的纵容,塑成了杀机。
人出生时是一张白纸,这句话听起来纯粹,却也天真。因为这张纸落到谁手里,决定了他会被画成天使,还是魔鬼。教育,是画笔;家庭,是底色。一个孩子是否学会尊重生命,是否懂得克制愤怒,往往取决于他在长大的每一天里,被教会了什么,又被忽略了什么。
电影《少年的你》里,魏莱的笑是甜的,心却冷得吓人。她的母亲坚信自己给了最好的教育——贵的学校、精致的衣服、体面的未来。可她从未教女儿如何面对内疚、如何看见他人的痛。那一刻,人们终于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赢,而是让他有人味。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拍过芬兰的森林课堂。孩子们在树荫下分辨气味,为一棵树取名叫“海浪”。那里的老师不问分数,只问感受;不讲标准答案,只讲体验。日本的幼儿园故意让草地不平,为的是让孩子摔倒再爬起。英国的贵族学校把道德与体育放在最前。教育,不止是教知识,更是教人如何成为人。
真正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全人,不是全优。它教孩子会读书,也会做人;懂科学,也懂善良;能理性分析,也能温柔相待。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造机器,而是塑造一个有温度的灵魂。
可惜的是,很多人把教育理解成一场竞赛。分数成了信仰,成功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从小被告诫要赢,却很少被允许失败。父母攀比孩子,老师攀比成绩,连孩子自己,也开始互相攀比幸福。于是,爱被量化,价值被定义,个性被磨平。
在芬兰的课堂上,导演问一个九岁的男孩:什么是成功?他想了想,说:“这里没有成功。每个人都一样好。”那句回答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而在我们的世界里,却有太多孩子因为“别人”而讨厌自己。
我记得小时候,考不好就不敢回家。那时我以为,父母的沉默是失望。长大才懂,他们也是被考试教育过来的人,不会表达爱,只会拿分数做尺度。可分数从来教不会人性。
2018年,那起少女杀人案令人不寒而栗。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因为嫉妒同学漂亮,就痛下杀手。她不是天生的恶魔,她只是从未学过如何面对“我不如别人”。在缺乏情感教育的土地上,嫉妒与仇恨总是疯长得快。
积极教育的核心,其实是尊重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有人擅长思考,有人擅长倾听;有人逻辑清晰,有人情感细腻。教育的任务,不是统一节拍,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跳出自己的舞步。
我曾在一所乡村小学支教,那里的孩子,穿着不整齐,眼神却亮。一个小男孩上课时不专心,总被批评。我私下问他原因,他小声说:“我想早点回家帮奶奶收玉米。”那一刻,我才发现,教育不能只讲成绩,还要理解生活。后来我让他把家庭劳作拍成照片,做成展示板。全班看完都鼓掌。那是他的第一次被看见。也是他重新喜欢上学习的开始。教育不是改变他,而是让他被世界接纳。
但教育的另一面,是失衡的德行。大连案的少年杀人后,还能面不改色地问“你女儿找到没?”;另一宗案件的四个少年,听到自己免死时,相视而笑。那笑,比刀更冷。因为那是对生命的轻蔑。德行的缺失,是文明的塌陷。
我们口口声声说德智体美劳,可“德”总被写在口号里,而不是行动里。德行教育,不是念几句标语,而是从生活里教孩子如何尊重。尊重他人,尊重界限,尊重规则,尊重差异。一个人若无德,再多知识也只是锋利的刀。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受过教育的流氓。
有一次,我在讲座上提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底下的家长一片哗然。有人觉得丢人,有人觉得没必要。可现实是,性盲的孩子,更容易受伤,也更容易伤人。青少年犯罪中,情感与性冲突占比极高。家长讳莫如深,老师避而不谈,孩子只能在网络里找答案。于是错觉变成冲动,冲动变成灾难。
那不是孩子的错,是成年人逃避的代价。我们欠他们一堂情感教育课。教他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拒绝,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边界。否则,他们会从偷窥里学亲密,从暴力里学控制,从沉默里学冷漠。
曾经有个中学要求家长检查孩子手机,防“早恋”。一位网友评论:“从此,孩子将不再信任你,也不会再跟你谈心。”那一刀,比打骂更深。教育不是防范,而是陪伴。不是掌控,而是引导。
我常想,教育的尽头是什么。也许,是让一个人学会如何做人。懂得敬畏,懂得温柔,也懂得承担。我们太忙于教知识,太少教共情。太会教竞争,太不会教和解。于是孩子学会赢,却不会输;会表达愤怒,却不会道歉。
那年我在广州一所高中听到一个细节:一名女生因为被老师误会抄袭,崩溃大哭。老师后来发现弄错了,去向她道歉。女生愣住了。她说:“老师,从小到大第一次有人对我说对不起。”那一刻,她对世界的信任被修复了。教育的力量,有时就在那一句“对不起”里。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人课”。教他如何诚实,如何悲悯,如何自处。可这堂课没人开,没人教,也没人敢教。于是孩子长成大人,却依旧不会做自己。
教育,不止是学校的事。它藏在餐桌上的一句话,藏在父母争吵时的沉默,藏在一次不经意的轻蔑与一次迟到的拥抱里。教育是生活的全部,是一生的学问。
有时候我会想,那位被打死的老人,如果在另一个时间、另一条街,也许能安然地晒着太阳;而那个十五岁的孩子,如果曾经有人拉住他说一句“别这样”,也许就不会踏进深渊。教育的缺席,总是以生命的代价提醒我们。
真正的教育,不是要造出听话的人,而是让人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是培养标准化的成功产品,而是唤醒一个完整的灵魂。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全人教育。它教我们如何成为人,如何与世界温和共处,如何在失控的情绪里找到自我。
也许答案不会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每一场教育的试错里,找到回到人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