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做公众号用好这4个人性弱点,小白也能写出爆款
2025-11-02

夜色浓得像墨,咖啡馆的灯只剩半盏。她坐在窗边,电脑屏幕一片空白。手指悬在键盘上,却一个字也打不出来。她学写作已经八个月,报了三门课,买了七本书,看了无数爆款分析,但文章一发出去,不是阅读几十,就是无人问津。那天她突然问我:“奇妙麻麻,为什么我写的东西没人看?”我看着她有些红的眼睛,笑着说:“你不是不会写,只是你没敢写人性。”

这是很多人写作卡住的地方——他们在写文字,却没写人。想写爆款,却老是绕过人性的弯。人性这两个字,看似沉重,其实是内容的黄金。

我常说,写作是一场“洞察力的修行”,你能看多深,就能写多狠。电影《七宗罪》让人不寒而栗,不只是因为剧情血腥,而是因为它精准刺中了人类内心的七个弱点: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导演没去说教,只是让角色一个个把这些弱点演成命运。观众看到最后,不是怕剧情,而是怕自己。

写内容,也一样。所有的点击、点赞、转发,本质上都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它戳到了人性。

那要从哪里下手?答案不复杂,但执行难。要从人们最抗拒承认、但最真实存在的部分开始。

比如懒惰。

我认识一个写职场号的朋友,去年他想做一个系列专栏,主题叫《效率管理》。他写得很认真,篇篇干货,结果播放量惨不忍睹。后来他改了策略,换了个角度写:“每天多睡一小时,还能升职加薪的三种方法。”标题一出,点击暴涨。那一篇,让他涨粉三万。

他以为是运气,其实是方向。

人不怕苦,但怕麻烦。人性里藏着一种懒——不是身体上的,而是思维上的。人天生就想走捷径,所以才会被“5分钟见效”“7天逆袭”这种标题吸引。你要写爆款,不是迎合懒,而是利用懒。让人看到希望,又不感到负担。

我做过一个小实验:写两篇文章,一篇讲“如何系统规划人生目标”,一篇叫“如何在乱糟糟的生活里,不废掉自己”。第二篇的点击量是前者的四倍。读者不需要听大道理,他们只想知道——我现在能干什么。

写作的第一个洞,是懒。第二个洞,是八卦。

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传播的引擎。学心理学的都知道一个概念——“信息缺口效应”。当你知道一点,但不知道全部,大脑就会自动焦虑,驱使你去补全真相。八卦,就是完美的缺口制造。

还记得那篇《48岁的赵薇连8000块都付不起》的文章吗?标题里藏了三个诱因:年龄反差、金钱困境、名人跌落。它让人心里产生了两个疑问——怎么会?为什么?而每一个“为什么”,都是点击的开关。

但八卦不是低俗,它是情绪的投影。人看八卦,其实是在看命运。看别人起落,是在替自己试错。

我有个读者留言说,她以前不爱看娱乐新闻,但自从离婚后开始关注明星的婚姻。她说:“我不是想八卦,只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崩的,又怎么撑回来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八卦的核心,不是窥探,而是共情。

第三个洞,叫盲从。

人类有一种深刻的心理机制——社会认同。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写过:“当一个人不确定自己是否正确时,他会观察他人。”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100万人都在用”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点进去。那不是广告,是安全感。

我曾经帮一个做护肤品的客户写文案。她原本的口号是“科学护肤,从今天开始”。我帮她改成“20万女生都在用的平价抗老秘籍”。没做推广,销量翻了三倍。那一刻我懂了,所谓流量,不是逻辑赢人,而是共识拢人。

盲从并不可耻,它是生存机制。你要学会借它。

但写作者的责任,不是制造盲从,而是引导它。让人因为跟随你,而变得更好。

第四个洞,叫焦虑。

这可能是现代内容里最沉重,也最有力量的引擎。因为焦虑是燃料——痛苦让人行动。

焦虑的背后,是恐惧。害怕落后、害怕衰老、害怕被淘汰。人类的大脑天生对威胁更敏感,这是进化留下的防御机制。麦肯锡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在所有网络传播主题中,与“危机、焦虑、失控”相关的内容,平均点击率高出中性内容42%。

但焦虑内容有两种:一种是“贩卖”,一种是“转化”。前者让人沉重,后者让人觉醒。

有个妈妈博主,写孩子教育,之前标题常常是“再不陪孩子学习,你就等着后悔”。后来她改了策略,写成“孩子考得差,父母能做的三件小事”。阅读量从几千涨到二十万。她告诉我:“我不再吓唬妈妈们,而是带她们呼吸。”

内容的力量,不在于制造焦虑,而在于给出出口。

我也经历过一次失败。去年写《普通人如何靠写作逆袭》那篇,我用了大量成功案例。读者留言却冷淡:“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那次我意识到,写作不能只给人希望,也要给人步骤。于是我做了个小实验:在文末增加了一个“当晚可做的小练习”——写三句让你印象最深的对话。第二天后台留言暴增。原来,读者需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可执行的希望”。

后来我又尝试过另一个实验:在写“如何克服拖延症”的时候,我让读者当天做一件事——“今天睡前扔掉一件无用的东西”。结果那篇的完读率,是我历史最高。读者在留言区写:“那一刻我真的开始动了。”

这就是“人性转化”的时刻。写作不是煽动情绪,而是点燃行动。

有些人问我,写人性是不是很功利?我说,不。真正懂人性的人,不是利用,而是尊重。

因为你只有真正理解人,才能写出让人相信的文字。

我曾采访过一个做情感专栏的作者,他说:“我写的每个故事,最后都要回到一句话——人没那么坏,也没那么好。”这句话我记了三年。因为它提醒我,写人性要带温度,而不是带刀。

写爆款的核心,不是智商高,而是心够软。你要足够敏感,去感受别人不愿说的东西。你要足够冷静,把这种敏感收束成理性。

写到后来,我越来越相信,所谓“抓住人性”,其实就是在照镜子。你不是在写别人,而是在写自己。

那些让你恨的、怕的、羡慕的、想隐藏的,其实都是人性。你越敢面对,文字越有力量。

所以,写作不是技巧的游戏,而是觉察的修行。

当你能看到自己心里的懒惰、八卦、盲从、焦虑,你也就能看见别人。当你能用文字接住这些人性,而不是评判它们,你就会写出温柔又锋利的作品。

写作的尽头,是理解。理解自己,也理解世界。

因为人性并不复杂,它只是赤裸。你越能直视它,越能写出真实的力量。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