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学能直接变现的技能、用“最小可行性产品”测试市场、研究赚钱的人,而不是研究理论
2025-10-30

那天晚上,风很大,夜摊的灯被吹得东倒西歪。一个摊主蹲在地上修手推车,旁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拿着笔记本在记东西。摊主抬头问他:“你学经济的?怎么跑我这儿记笔记?” 小伙笑笑,说:“我在学怎么赚钱。” 摊主一愣,随即笑了:“这儿没理论,只有生意。” 那句话就像一记闷雷,简单,却把现实劈得干干净净。

我们习惯在书里找答案,在课堂上背公式,却忘了赚钱这件事,本质上是门实践学。你不下场,它永远只是概念。这个时代,理论贩子多,实践家少;知道道理的多,能让道理落地的少。真想改变命运,就得从能直接变现的技能开始。别研究“怎么成功”,去研究“谁的钱在流、为什么流、能不能流到我这里”。

我认识一个女孩,叫苏宁。她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曾梦想当翻译,结果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她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用英语讲解一个日常话题,录成短视频。刚开始没人看,十几天过去播放量个位数。她一度想放弃。但她没删视频,而是开始观察评论。有人留言:“你能讲点职场英语吗?”她立刻做了一期,结果那条视频播放破了十万。她开始明白,市场要的不是她的梦想,而是她能解决的问题。她把频道定位改成“实用英语讲解”,三个月后,接到第一个品牌广告。一年后,她靠这个账号辞职创业。

她常说:“赚钱不是把我喜欢的事变成工作,而是学会用喜欢的事解决别人的难。” 她的故事很典型——用可变现的技能切入,用市场反馈打磨方向,用最小可行性测试判断路对不对。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边走边看,边修边赚。

“最小可行性产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硅谷创业手册里。意思是先做出能被测试的最简单版本,不求完美,只求验证。后来我发现,这不仅是创业哲学,更是赚钱的底层逻辑。你不能只想“做什么”,要先想“验证什么”。因为市场的真相从不靠想象,只靠实验。

有个朋友老周,原是公司策划,业余爱画画。那年疫情居家,他决定做个“线上手绘课”。他没租教室、没注册公司,只开了个微信群,发海报写着“手绘入门体验课,每人29元”。那是他的最小可行性产品。结果24小时卖出68份。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原来赚钱不需要宏大叙事,只要能让人愿意付钱解决一个小问题。后来他不断调整价格、内容、节奏。现在那门课成了品牌,年入百万。有人问他秘诀,他只说:“想挣钱,先学会测试,而不是等完美。”

赚钱的本质,是实验,不是祈祷。

资料显示,哈佛商学院在《创业生存报告》中提到,94%的成功企业在成立初期都做过小规模的验证性实验,而非一次性投入。也就是说,越理性的实验,越少的幻想。那些“等准备好了再开始”的人,往往等不到市场。

我自己也试过这样的教训。几年前我开了个线上写作课,一开始憋了半年,想把课程打磨到极致。等上线时,发现市场已经变了,大家转去短视频写作平台。我那一刻很沮丧,也终于明白,完美主义是赚钱的天敌。于是我做了个反向实验——直接招十个学生,边教边改。那次我才真正看见市场的反馈:他们更想要“能用”的方法,而不是“能懂”的理论。从那以后,我每个课程都先推出“试水版”,小范围验证,再放大投放。盈利曲线也从此稳定增长。

赚钱,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拥抱不确定。

人们总喜欢研究“成功学”,却忘了市场不听道理。社会不是论文系统,它是现金流系统。你解决问题,它就奖励你。你假装努力,它就让你穷。

我在一次创业沙龙上,听到一位投资人讲过一个数据:在他投的100家初创公司中,能活过三年的只有9家。而这9家里,有7家在前期都经历过彻底失败。区别不是资源,而是学习速度。成功的公司都具备一个特征——快速试错、快速复盘、快速再出发。这听上去冷酷,但极真实。赚钱的速度,其实等于修正错误的速度。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那年在广州,一个修鞋的师傅突然火了。他拍视频讲“鞋子的故事”,配上音乐,一天播放几十万。别人笑他不务正业,可他懂得一点:观众不想看修鞋,而是想看人间烟火。后来他开了“手艺故事”系列短片,粉丝过百万,品牌找上门。他没上过学,但说得出一句金句:“我不研究理论,我研究人。”

是的,赚钱不是研究道理,而是研究人。

你要明白,人们为什么买单。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感。有人买健身课,是为了控制自己;有人买课程,是为了获得确定感;有人花钱,是为了摆脱无力。当你看透这一点,就能设计出真正被市场接纳的东西。

社会运转靠欲望与交换。谁能理解欲望的形状,谁就能设计出交换的通道。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年轻的品牌顾问,他从不做大而空的定位报告,只问一个问题:“你的顾客花钱买什么情绪?”那天他看着我说:“钱的逻辑,是情绪的逻辑。谁能读懂人心,谁就能读懂现金流。” 这句话后来被我写进笔记本。

很多人讨厌谈钱,其实是害怕面对现实。因为一旦谈钱,你就必须面对“价值”——你到底能创造什么?谁需要你?你能解决谁的痛点?这些问题比贫穷更赤裸。可是,只有面对它,人生才开始反转。

赚钱,是最诚实的学习。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建议你今晚就试试一个小动作。拿一张纸,写下你能在一小时内提供的三种小服务:比如帮人整理简历、帮人做PPT、帮人拍照片。然后去问三个人,他们是否愿意为此付一点钱。不是要赚到钱,而是要看市场的表情。你会发现,赚钱的门从没关过,只是你太久没敲。

别等系统认可,别等别人赏识。社会不会给你剧本,它只回应行动。

有次我跟一位工科博士聊天,他很聪明,却总愁找不到方向。他说自己研究算法,却赚不到钱。我问他有没有考虑过用算法帮商家优化广告?他摇头,说那不“高尚”。半年后他终于试了,三周后拿到第一个客户。那天他发来消息:“原来变现也能是科研的一部分。” 我回他:“这就叫现实的温度。”

学会让知识接地气,是人生的必修课。

赚钱这件事,其实是一场社会学实验。它教你理解结构——钱流向哪里、人聚向哪里、信任停在哪里。学能直接变现的技能,不是“功利”,而是“敏锐”。它让你更快看到社会运行的规律。

麦肯锡2023年的《全球技能迁移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最受欢迎的三类技能是“可即时创造经济价值的实操技能”“跨领域整合力”“快速试错能力”。这不是空话,它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从“研究理论”转向“研究赚钱”。因为理论让人想象,赚钱让人看见真相。

赚钱,不只是生存的手段,更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它逼你冷静地看需求、精准地看人性、勇敢地修正自己。它让你不再活在观念里,而是站在现实中,去回应、去测试、去改进。

那天夜摊的小伙后来开了自己的网店,卖手作灯具。有人问他:“你大学不是学经济的吗?怎么变成工匠了?” 他笑着说:“书上教我研究市场,我发现市场就在街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