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赚钱的过程就是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每一次解决问题,你都会比昨天更强
2025-10-30

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灯光总是冷的。咖啡机滴滴响,一个男人靠在玻璃门边,低着头打字。他穿着外卖骑手的衣服,手机屏幕上跳着几个待接的订单。他停顿几秒,轻声说了一句:“不接了,我得写完这段。” 我走过去看,是一份简历。他给自己写的职业定位是——“问题解决者”。那一刻,我怔了一下。因为他可能无意间说出了所有赚钱者的底层逻辑:赚钱,从来不是抢机会,而是解问题。

有些人挣钱慢,不是笨,而是逃避。逃避问题、回避反馈、害怕被打脸。而那些能从泥里爬出来的人,他们有个共同点——遇到问题就上,摔倒也不改路线。赚钱,就是一个被问题淬火的过程。每一次解题,都是在磨出更锋利的自己。

我认识一个女孩,叫刘玥。两年前她做独立设计,客户只有寥寥几个。那时她接单价三百,还经常被拖款。她焦虑到哭,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根本没天赋。后来有天,她做了个小实验:把三十个老客户拉进群,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最烦设计师的是什么?”不到半小时,几十条回复炸出来。有人说沟通太慢,有人说文件难改,有人说只顾好看不顾落地。她看完,默默做了笔记。第二天,她重新调整报价表,把交付时间、修改次数、售后维护都标清楚,还加了一行字:“我不是最便宜的设计师,但我是最好沟通的。” 那个月,她收入翻倍。

她后来跟我说:“原来赚钱不是靠天赋,而是靠解决问题的速度。” 她没有变更聪明,只是更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痛点。问题在哪,钱就在哪。

哈佛商业评论曾发布过一份研究,提到“企业成功的核心指标之一,是问题闭环的效率”。听起来是公司策略,其实放在人身上一样成立。你解决问题的闭环越快,成长曲线就越陡峭。赚钱,永远是副产物。真正的主线,是你对问题的理解和应对。

我也曾做过一个小实验。那时写作遇到瓶颈,点击量连续下滑。我很想逃,想干脆休息几天。但我逼自己静下心,打开后台数据,逐条分析。发现原来阅读下降,不是内容变差,而是主题和读者脱节。我那时写太多“个人感悟”,而读者想看“行动方法”。于是我改了思路,从那天起,每篇文章都加一个可执行的动作。比如:“今晚回去试着写下你今天解决的一个小问题。” 两周后,文章阅读量回升了40%。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赚钱不是写出好内容,而是解读对方需求。

赚钱这件事,很像解题。刚开始,你连题目都看不懂,只能抄答案;后来,你开始试着推理;再后来,你能自己出题、解题。每一步都痛,但每一步都让你更清楚自己能干什么。

有一次我采访一个做生意的老人,他在批发市场干了二十年。我问他:“您怎么判断什么东西能卖?”他笑了笑,说:“看谁抱怨最多,谁抱怨,我就卖谁。”那天风大,塑料袋被吹得满天飞,他慢慢补了一句:“赚钱,就是让别人的抱怨消失。” 那句话我记到现在。

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能盯问题盯到底的人。很多人赚不到钱,是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范围太窄——只盯自己,不看他人;只顾表象,不挖根因;只追短期,不算复利。赚钱,是你和世界交手的结果。每一次应对,都是在训练你看见“真问题”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问题导向成长”。研究发现,那些长期能保持幸福感的人,并不是问题少,而是他们相信“问题能被解决”。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切换到行动模式,而不是抱怨模式。这也是赚钱者与穷忙者的分水岭——一个思考“怎么办”,另一个只想“为什么是我”。

我认识一个创业者,叫宋寒。刚创业那会儿,公司只有三个人。他连打印机都舍不得买,用共享打印店。那时他每天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咱今天要解决什么?” 后来公司做大了,他还是保留这个习惯。每周一早会,他不问业绩,只问问题清单。他说:“赚钱靠解决问题,但成长靠发现问题。” 那家公司现在估值上亿,但他依然保留那台最早的旧笔记本,屏幕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没问题,就有问题。”

问题是老师,只要你肯学。

当然,解决问题的路,不可能一直顺。也会有返工,也会有失败。刘玥后来接了个大单,结果客户需求临时变更,她连夜赶图,最后被拒稿。她一度想放弃,觉得“再努力也白搭”。但冷静下来,她反问自己:这到底是设计问题,还是沟通问题?那天她给客户打了电话,一通聊了两个小时。她发现问题不在作品,而在信息链。于是她把流程再升级,提前让客户确认风格模板。后来她跟我说:“我没比别人更强,只是比昨天的我多修了一次bug。”

成长的本质,就是持续修正。

在硅谷,有个流传很久的说法:“创业就是每天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昨天留下的,一个是今天新来的。”这句话用在任何人身上都成立。不管你是打工、自由职业还是创业,赚钱从来不是线性成长,而是一场循环修正。

想想你上一次赚到钱,是不是因为你刚好帮了某个人的忙,或让某件事变简单。那就是价值。赚钱,只是价值流动的结果。

有个年轻人找我咨询,他说:“我什么都试了,短视频、带货、写作、咨询,但都赚不多。我是不是没天赋?” 我问他:“你最近解决了什么问题?”他愣了几秒,说:“我……好像没想过这个。” 我笑着说:“那就去解决一个问题,不管多小。别想着发财,先动手。” 半个月后他发来消息,说自己帮朋友整理Excel文件,顺手做了个模板,卖了十几个。那点小钱没多大意义,但他写:“我第一次觉得赚钱不远了。”

问题,是通向现实的入口。你越敢面对,就越接近成长的真相。

资料显示,麦肯锡2023年《全球职场技能趋势报告》中提到,“在不确定环境中主动定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五年最被高薪岗位青睐的核心能力。这不是口号,而是事实。赚钱能力,本质就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延伸。

我曾经采访一位建筑师,他说了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每一次改图,我都变得更谦卑。因为图纸不会骗你,哪里错就得改。赚钱也一样,问题不会骗你,解决了才算数。”

所以,当你觉得赚钱难,不妨换个角度去看。不是你不行,而是你遇到的问题,还没被拆对。你没找到“那个真正值得解的问题”。有时,难不是坏事。难是成长的地图。

想要立刻开始也不难。今晚回家,拿出纸笔,写下三个你生活中最烦的事。然后选一个,想想能不能找到一个小办法去改善。比如你讨厌每天早上挤地铁,那能不能提前十分钟出门?你抱怨老板沟通混乱,那能不能先帮他做一个任务清单?别小看这些动作,它们就是你与问题对话的开始。

当你开始行动,你会发现问题变得柔软。它不再压你,而是推你。每次被推一点,你就站得更高一点。

赚钱的尽头,不是数字,而是认知。那些真正有钱的人,他们从不急,他们只是比别人更快地进入“解题状态”。他们面对问题,不逃,不拖,不怨。他们把每个坑都当台阶,每次跌倒都当训练。

有人说,赚钱是修罗场。其实不对。赚钱是修行场。是你不断修正、对齐、升级的过程。钱只是结果,你真正赚到的,是一颗更清晰、更有力量的心。

我想起那个凌晨写简历的外卖员。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他的消息。他考上了一家物流公司的运营岗。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终于知道,赚钱不是运气,是练习。”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是无数人走了一生才懂的真理。

赚钱,不是靠聪明,而是靠你解决问题的次数。每一次解题,你都比昨天强一点。每一次迎难,你都更靠近自由一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