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不是文学没用,而是“学以致用”才是关键
2025-10-30

那天在地铁口,我看到一个男生蹲在角落写稿。外面风大,他的纸张被吹得乱七八糟,他用手死死按着,却还是被吹跑了几张。他追出去的时候,鞋底打滑,差点摔倒。那几张纸上,是他写的小说。 我看见他追回来,气喘吁吁,脸红得发烫,嘴里嘀咕一句:“文学没用,真没用。” 可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句话不是气话,而是困局。

很多人都说,文学没用。因为它不能让你升职加薪,不能让你躲过裁员,不能直接转化为钱。可真正的问题,不在“文学”,而在“没用”两个字。因为“没用”这件事,本身就需要被重新定义。

我想起前几年,一个朋友考研,目标是中文系。他爸听了差点气晕,说:“你学这个干嘛?写作文能当饭吃吗?”朋友没吭声。两年后,他成了一家品牌的内容总监。那家公司每个月光靠他的文案,就能多卖几百万。他爸看着报表,沉默了很久,后来只说了一句:“原来你真能把字写成钱。” 但朋友笑着说:“不是字变成了钱,而是我学会了怎么让字解决问题。”

这句话像一记钟声。文学从来没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用它。

很多人误解“学以致用”的意思,以为“用”就是“挣钱”,其实不是。学以致用,是“把学到的东西,融入到能创造价值的场景里”。换句话说,不是知识要改变世界,而是你要学会用知识去改造现实。

2019年,《纽约时报》刊登过一篇研究报告,标题是《创造力经济的崛起》。里面提到一个数字:在未来十五年,全球超70%的新兴职业,都与“表达”“叙事”“内容设计”相关。也就是说,文字、想象、思维结构这些曾被视为“虚”的能力,正在成为“实”的竞争力。文学没死,它只是换了战场。

那天我和一位企业培训师聊天。他曾是中文系出身,后来做了跨界。他说,自己能成为讲师,不是因为懂管理,而是因为懂叙事。他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像故事一样有画面、有转折、有冲突。他说:“其实我没离开文学,只是让文学换了语言。” 这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文学不是“没用”,是“你不会用”。就像一把剑,放在墙上是装饰,拿在手里才是力量。

在我的另一位朋友那里,文学甚至成了救命稻草。她曾是出版社编辑,后来公司倒闭,被迫转行。那段时间她焦虑到失眠,总觉得自己“学错了东西”。有一天,她去参加一个心理咨询师课程,老师让每个人写一段自我介绍,她用一种近乎小说的方式写了出来。那天,全场人都哭了。老师当场邀请她留下来帮忙写内容。从那以后,她把文学写作的技巧用在心理学传播上,如今做得风生水起。她常说:“我没换行业,只是换了问题去解决。”

文学没用的错觉,其实源于社会对“用”的狭隘理解。我们被教育要“实用”,于是开始鄙视一切抽象的、无形的、不能立刻变现的东西。可现实世界恰恰相反,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始于抽象思维。没有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就不会有现代逻辑;没有莎士比亚的悲剧结构,就不会有影视叙事的黄金法则;没有鲁迅的语言锋刃,中国的现代思想不会这么早觉醒。

可这些东西,没人告诉我们是“有用”的。因为它们的“用”,需要你自己去发掘。

我曾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一本小说放在桌上,问十个不同职业的人:你觉得它有什么用?程序员说“没用”;广告人说“能学文案结构”;心理咨询师说“能看情绪逻辑”;创业者说“能看人性”。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文学的“用”,不在书里,在读它的人心里。每个人读到的“用处”,其实是自己面对世界的角度。

我认识一个写诗的老师,白天在学校教语文,晚上开公众号。他写的诗不矫情,反而接地气。比如他写:“生活在楼下的小卖部里,要么是烟火,要么是账单。” 这句诗被很多年轻人转发,因为那是他们的日常。他说:“我不是要写诗,我是想让文字重新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他的公众号成了品牌合作首选,粉丝超过百万。那天我问他,你觉得文学帮了你什么?他说:“文学让我学会看世界的‘边角’。别人看主干,我看转折。” 这句“看边角”,是所有有创造力的人最重要的能力。

“学以致用”,从来不是“学了要立刻赚”,而是“学了要能连接现实”。文学之所以被误解,是因为太多人把“用”理解成“用在别人身上”,而忘了先“用在自己身上”。你能不能用它解释世界、安顿自己、改善沟通、让别人听懂你,这些才是真正的“用”。

我曾在一家科技公司做培训,讲“叙事力与商业表达”。很多工程师觉得不屑,他们说:“讲故事有什么用?我们做技术的。” 我没辩,只让他们做一个练习——用一个故事解释他们的产品。结果全场安静。半小时后,一个年轻工程师举手说:“我以前都在讲功能,从没讲人。现在我懂了,技术是给人用的。” 那堂课结束后,他们的项目说明书换了风格,从“数据导向”变成“人感导向”。客户满意度提升了近20%。后来那位工程师说:“文学第一次在我这儿有了‘用’。”

其实,文学训练的不是词藻,而是感知。它让你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对人性的敏感,对结构的把握,对表达的清晰。它让你在会议室里能更好地讲清一个想法,在社交中能更准确地说出情绪,在危机中能用语言稳住局面。文学的“用”,是让人变得更立体。麦肯锡在《21世纪核心能力报告》中提到:“未来最稀缺的能力,不是编程,不是管理,而是综合表达力。”因为表达力,是理解力的外显。而理解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我见过一位创业者,他从不读财经书,却每晚读小说。他说:“小说教我看人,报告教我看数。”他能在投资会议上一眼识破虚伪的叙述结构,也能在谈判时看出对方语气的破绽。他说:“文学是我的算法。” 听到这句话我笑了,但也明白,那就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不是把文学当工具,而是把它融进思考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体会到这一点。文学也有它的“失败期”。就像那个地铁口的男生,他或许写了几年也没卖出稿子。可那并不代表他的文字没价值。就像树长根的过程,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在地底。只要你继续往下扎,终会有一日破土而出。那不是安慰,是规律。

我建议每一个还在疑惑“文学有没有用”的人,今天就试着做一个小动作——选一件你熟悉的事,用文字写下来,写给一个你想让他理解你的人。别管文体,别管技巧,只管清晰和真诚。等你写完,你会发现,语言不是隔离,而是桥梁。那一刻你就在“学以致用”。

在一场讲座上,有人问余华:“您觉得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余华沉默片刻,说:“让人活得更像人。” 这句话不惊艳,却有力量。因为“用”的最高形式,从不是功利的交换,而是让人保持清醒、柔软与思考。文学让我们在快速的世界里不至于麻木,让我们记得痛、懂得爱、能共情。那也是一种生产力,只是它作用在人的心上。

曾经有人说:“学文学的都穷。”可我见过的那些真正用好文学的人,从不贫乏。他们懂人、懂场、懂表达,能在任何行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文学教会他们的,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更深地理解现实。

也许我们该换一种问法。不是“文学有没有用”,而是“你会不会用”。会的人,让它开花结果;不会的人,让它落满灰尘。文学的价值,不在书页,而在行动。写、说、想、做,只要你愿意把所学投向世界,它就不会白学。

正如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的:“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文学也一样,它不是与现实对立的远方,而是生活的另一种入口。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