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普通人崛起最快的方式:去吃高级的苦
2025-10-30

那天,是深夜十二点,我坐在出租屋的书桌前,电脑屏幕上闪烁着一句话:“普通人崛起最快的方式,是去吃高级的苦。”这句话像一根钉子,钉在我脑子里。窗外风吹得塑料窗帘一抖一抖,我的手停在键盘上,突然意识到,过去几年,我吃过的那些苦,大多是低级的。熬夜、通勤、被领导骂、加班到凌晨两点——这些苦消耗了我,却没让我变得更强。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吃苦”也有层次。

我认识的第一个吃“高级的苦”的人,是我的大学同学阿泽。毕业那年,他在一家咨询公司做分析师,每天的工作量比别人多一倍,常常凌晨三点还在调Excel表。我笑他:“你这样干几年不得累死?”他只说:“等我能自己挑项目的时候,我就不累了。”三年后他真成了部门负责人,客户愿意等他出报告,年轻人抢着跟他做项目。那时我才懂,阿泽不是在加班,而是在攒筹码。

吃苦,从来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投资。低级的苦,是被迫支出;高级的苦,是主动配置。

很多人说,命运不公平。但我见过太多普通人靠“高级的苦”改变命运的例子。比如那位外卖员小张,白天送单,晚上学编程。两年后转行进了互联网公司。别人以为他运气好,其实他每天背着书包送外卖,信号灯一红,就掏出手机看视频课,一天记二十行代码。他说那段时间“苦到想哭”,可他还说:“我不怕苦,只怕白苦。”

“白苦”,是多数人陷进去的陷阱。你每天忙、很累、焦虑,可日子没有质变。因为那种苦没有方向,没有杠杆。你在原地打磨,却没改变轨道。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幸福的真相》中提到一个概念——“延迟满足能力”。他说,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他忍多大的痛,而在于他能否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推迟当下的快感。换句话说,能吃“高级的苦”的人,都是在延迟享受。

去年我有个学生,叫晓凡。她原本在一家服装厂做设计助理,工资四千,天天被客户改稿骂哭。她来找我学写作,说想转行做新媒体。我让她每天写一篇文章发朋友圈,坚持一百天。她照做了。第十天没人点赞,第五十天还被人嘲笑“又在写废话”。第八十天,她写的那篇《我为什么不想再讨好任何人》被转了五千次。现在她是自媒体主编,年薪三十万。她说:“那一百天太苦了,但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苦有回报。”

吃高级的苦,不是多累,而是多聪明。它要你在苦中提炼出杠杆,找到那个能撬动命运的点。

我也试过失败。2016年,我曾辞职创业,做情感咨询公众号。每天写文章到凌晨三点,早上还要自己做客服。那时我以为只要够拼就能成功。半年后,账号粉丝不到两千,我的积蓄也见底。那是我第一次明白,盲目的努力,不等于高级的苦。那种苦,就像在跑步机上狂奔,看似动得很快,其实没前进半步。后来我停下来,开始系统学习内容运营、用户增长,用方法取代蛮力。三个月后,一篇爆款让我赚回了之前亏掉的钱。

我总结过:低级的苦,是不经过思考的苦,高级的苦,是有方向的苦。

有个数据印在我脑子里。2023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青年职业焦虑报告》显示,超过67%的年轻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但其中75%的人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意义”。这组数字让我想起一位心理咨询师说过的话:“努力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方法的努力,几乎注定徒劳。”

有一次我在一场讲座上遇到一位观众,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她问我:“我每天都在努力,可为什么生活没有变好?”我问她:“你努力的方向,能让你积累可迁移的能力吗?”她愣了几秒,然后说:“可能不能。”她说她每天加班做报表,但如果换公司,这套流程一点用也没有。她的努力,没有复利。

复利的本质,是时间加在正确的事情上。

这几年我一直观察那些从底层逆袭的人,发现他们的共性不是天赋,也不是关系,而是他们知道自己的“苦”值不值。比如一个程序员,主动熬夜写开源项目,后来被谷歌发现挖走;一个厨师,自己掏钱学法餐,几年后开了自己的店;一个普通的客服,每天记录顾客问题,总结成话术手册,最后升成培训主管。他们的苦,都有方向,有杠杆,有积累。

我也做过一个“小实验”:有一次,我尝试在一周内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花两个小时只写不看手机。我用笔记软件记录了产出量。七天后,我写了两万字,是平时的四倍。那种成就感让我意识到,高级的苦,是自律带来的掌控感,而不是自虐。

可别以为高级的苦没有代价。它一样有孤独、焦虑、倦怠、被误解的时刻。区别在于,那些吃高级的苦的人,会让痛苦变成证据,而不是借口。

我认识一个年轻创业者,叫康宁。刚开始做产品时,他每天测十个方案,失败九个。团队人心浮动,有人说他太极端。他笑笑:“极端一点没关系,方向对了,量变才会出质变。”三年后,他的公司估值五千万。那九次失败不是浪费,而是练习。

我问他:“你那段时间是怎么熬的?”他说:“我告诉自己,我不是在受苦,我在交学费。”

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

很多时候,我们对“苦”的感知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有人被苦打趴下,有人把苦炼成了武器。

我也见过有人不愿意吃苦。他们说:“我想要生活平衡。”可现实是,当你还没到能选择平衡的位置,所谓的“平衡”,其实就是停滞。真正的平衡,是在你已经上了坡之后,能稳住脚步;而不是在坡底抱怨命运不公。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年轻人,别怕累,要怕白忙》。有个读者留言说:“看完我把游戏卸载了。”其实我并不是让大家变成工作机器,而是希望我们能分清,哪些苦值得吃,哪些该放下。

我再讲一个故事。

去年冬天,我去云南支教,一个山区女孩让我震撼。她每天走一个小时山路上学,鞋底磨得开裂。那天我问她:“累吗?”她笑着说:“不累,我在走向城市。”那一刻,我忽然觉得,那就是“高级的苦”的象征。它不是精英的专属,而是任何一个有目标的人,都能选择的态度。

回到城市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每天刷手机、开无意义的会、抱怨通勤、焦虑工资——这些都是低级的苦。我开始学会主动设计“高级的苦”:比如规定自己每天写两千字,哪怕没人看;每周读一本书,哪怕看不完也要写笔记;每个月存下一笔钱,用于学习或尝试新项目。这些事都不轻松,但每一次完成,都会让我多一点底气。

我有个习惯,每到月底复盘的时候,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月,我吃的苦,是不是能积累到未来?”如果答案是否,我就知道,方向要改。

很多人问我:“普通人真的能崛起吗?”我总会回答:“能,但你得先学会吃高级的苦。”

普通人的崛起,不靠奇迹,不靠捷径,靠的是有方向、有杠杆、有延迟满足的苦。那种苦不会立刻回报你,但它在默默积蓄能量。就像竹子,用四年时间扎根,才能在第五年破土疯长三十米。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苦,请先想想,那种苦有没有在为你积累复利。如果有,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停下来换个方向。

因为低级的苦,只会磨掉你的锐气,而高级的苦,能打磨出你的锋芒。

我们都渴望翻盘,想要改变命运。可命运不青睐谁,它只奖励那些能扛得住高级的苦的人。

别怕现在的苦,它可能正是你未来底气的来源。

合十。如夜话,至此。